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我看“张爱玲”热(2)

张爱玲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这次的“张爱玲热”之所以能够迅速地从学术界进入消费领域,一方面与经济体制改革后商品效益受到空前重视有关,无论是出版界还是影视等现代媒体产业,都加强了商品的包装和推广,而且盗版更是积极参与进争夺消费者的行列;另一方面也与消费者的文化水平和消费观念的改变有关,像张爱玲这种既有传奇身世又有表现个人生活作品的作家,无疑正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对象,很适于作为大众消费文化所推崇的精品。

  于是从文坛、银幕到舞台都出现了一股“张爱玲热”。作家李碧华称张爱玲的作品是一口古井,也许是默契,也许是跟风,近年来接连挖掘张爱玲这口“古井”的不在少数。单就影视剧方面来算,电影有许鞍华的《倾城之恋》及《半生缘》,汉章的《怨女》,关锦鹏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侯孝贤的《海上花》,直到李安的《色·戒》。电视剧则有由林心如、蒋勤勤、谭耀文主演的《半生缘》,由刘欣、程前等主演的《金锁记》和由刘若英、赵文瑄主演的根据张爱玲传奇人生拍摄的《她从海上来》等。而被搬上话剧和音乐舞台的张爱玲作品则更多。

  难怪有人曾说“张爱玲在香港象征纯文学,在台湾成为经典偶像,其作品内涵却在文化生产、商品炒作中层层剥落,以至在内地成为流行文化符号。”

  “张爱玲热”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到如今持续“高烧”不退,现在影视编导还那么热衷于改编张爱玲,主要还是市场的原因。有专家分析认为,如今市场竞争激烈,“品牌”是作品能否盈利的重要因素,而像张爱玲这样的名家名作,无疑是最好的金字招牌,也最能够吸引投资者和广告商。另一方面,由于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优秀剧本却严重匮乏,于是许多编剧和制片人纷纷把目光投向名著。总而言之,文化商业通过商业机制选择并包装了张爱玲,致使张爱玲成为90年代以来相当显目而成功的文化商品和符号。但我们需要注意,这样被制造出来的张爱玲是一个根据商业原则被过滤了的张爱玲,其结果就是所谓的“张爱玲热”。  从深一层次看,“张爱玲热”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此,温儒敏不无感慨地表示:就文学作品本身而言,当人们告别了所谓的“宏大叙事”,回归日常与世俗生活,当拜金主义和物欲膨胀日益挤压着人性,张爱玲那种既热衷于世俗人生又对人生惘惘的威胁感到无助的体验,就颇能赢得一些读者的共鸣。

  行文至此,我不禁要说,对张爱玲持续“高烧”应当泼点冷水了。张爱玲在新文学里是很复杂的,她自有一套文化批判的眼光,其对人性批评的力度,是她创作最重要的价值。而经过商业化过滤包装的张爱玲,则更多地表现了其世俗化、欲望化、商业化的一面,迎合了世俗的小市民的某些消极颓唐的心理,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

  诚然,文坛有张爱玲色彩更加斑斓,而且张爱玲作品改编影视也无可厚非。但当“看张”也成为一种时尚后,因为影视才去关注名作,未免会让人觉得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 简短截说,虽然现在有“张爱玲热”,但我觉得更应该不浮不躁地读张爱玲的作品,而不是让人牵着鼻子走。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zhangailing/35090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