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张爱玲文字的特点(2)

张爱玲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三)、张爱玲作品特点

  用两个字来形容张爱玲的小说,就是冷静。她似乎总站在第三者的视角,以局外人的态度冷静的陈述现实和现实中的人性表露。小说中的语言之精准,词句之凝练,“前人之述备矣”。 文字似乎不能用冷静来形容,但是除了这两个字,不能更恰当的形容张爱玲的文字。局外人的视角冷眼旁观事态的进展,冷静的叙述。无论多么残酷的现实,多么激烈的争斗,多么凄美的爱情,在张爱玲笔下,一律冷静。而这冷静中流露出的冷酷,更让人心生寒意。现实的威力在她冷静的叙述中表露无疑。美好的情感在现实残酷的扼杀下毁于一旦。在她冷静的语调中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以讲故事的口吻来讲述现实,冷静的话语来叙述,对于现实的残酷的表达,其效果比激烈的控诉更加明显。

  1.张爱玲作品的主题思想

  冷静的语言叙述残酷的现实,这现实也显得冷静起来。虽然残酷,却是再自然不过,似乎不这样便违背了自然规律一般。代表人物便是《金锁记》中的七巧。七巧原是麻油店中的女儿,嫁给了姜家身残病弱的二少爷。因此毁了她的一生。平凡人家的女儿嫁进大户人家,生活上的不习惯,个性的倔强,使她的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爱玲对于她婚后五年的生活没有多加描述,只从五年后说起。然而七巧生活的压抑也可以想象。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中,人性的扭曲与畸形是在所难免的。

  七巧心里还存着对幸福的渴望,然而现实的残酷又让她不得不防。严苛的现实逼得她的人格发生巨大的转变,她只识得金钱了。人性发生巨大的扭曲与变化,在这冷静而残酷的现实中也变得顺理成章起来。似乎不发生变化,倒不正常了。在这现实中,人性的转变是再自然不过的。

  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故事,极少有喜剧,即便是有了一个好些的结局,其过程也必是曲折的,不肯顺顺当当的让人家在一起。这与她个人的经历有关。但是,她也有着对幸福的憧憬,因此,在她的笔下也有得到幸福的女子。张爱玲的作品从女性角色的历史深处去审视女性灵魂,一部《传奇》揭开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女性人物画卷,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女性—一在现代社会里的困惑、挣扎乃至屈辱的沉沦。她以其独特的创作视角、细腻的文笔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个都市旧家庭中发生的故事。

  这些故事之所以“传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张爱玲对故事中女性形象的独特书写。无论是从父亲缺失的角度入手写女性,还是写旧家庭中那些具有“娜拉”型的女性形象,她都写得得心应手。本文以“五四”时期的“娜拉”型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的整个女性话语的流变为展开脉络,以女性主义理论为知识背景,用历史与逻辑的基本方法,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对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以及造成张爱玲作品中这类“娜拉”型女性的相关因素进行仔细地分析和解读,希望能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解读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敞亮这些人物的精神内涵,解释其在现代文学人物历史链条中的作用,进而能更好地引起学界对女性解放和女性生存现状的重新思考和对女性的重视。“娜拉”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剧中的女主角娜拉是一个渴望摆脱对丈夫经济上的依赖,不愿意做丈夫的玩偶,勇于走出自家大门,去追寻自己生活的女性。

  “五四”时期,随着《玩偶之家》的传播,中国文坛上掀起了一股“娜拉”风,鲁迅、胡适、庐隐、石评梅等作家纷纷撰文,塑造了一系列“娜拉”型女性形象。在张爱玲的众多作品中,也有一些“娜拉”型女性形象,这类女性形象具有乐观、积极向上的特点,她们追求进步和思想解放,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五四”时期“娜拉”型女性形象走的是一条离家——追求爱情和自由——(受到经济压迫)回家的道路。与“五四”时期不同的是,张爱玲笔下的“娜拉”型女性形象最初是逃离夫家或父家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和爱情,虽然追求的过程中她们也同样面对来自金钱、物质生活的诱惑或者家庭和伦理道德的摆布,在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 她们仍在不断地抗争和争取,为属于自己的幸福不断地努力,其中的过程很艰辛,也会面临着失败,但是她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些乐观、积极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女性这个名词已经不是对所有女同胞的一个集合的代名词,她是女性存在于社会的最好体现。

  张爱玲就是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引起我们对女性生存现状和命运的思考。整篇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女性话语流变过程,并对这篇论文的中心思想进行了概括。第二部分是整篇论文的主要部分,包括三个章节,第一章分别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三个不同的时代来阐述中国女性的现代话语;第二章主要阐述张爱玲的女性话语及其笔下的“娜拉”形象,这一部分包括三小节内容,第一小节讲的是张爱玲的女性话语,第二节以《霸王别姬》为例,讲述了“娜拉”形象在张爱玲作品中的最早体现,第三小节重点分析张爱玲作品中的“娜拉”形象;第三章分别从张爱玲与城市的关系、张爱玲高贵的出身和张爱玲“娜拉”思想内涵探究三方面探讨张爱玲的“娜拉”思想。

  张爱玲对女性弹奏的是悲悯与痛惜的音调,对她笔下的女人自身的来自代代相传的封建传统意识进行人性探视。她把女性放在世俗人生此岸,而不是理想世界彼岸,让她们于人生荧屏前敞开没有一个“完好”的灵魂,展露她们各个不同的缺陷和变异,意在启示人们懂得: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不去剔除积存在深层意识中的锈斑,带着一颗扭曲的灵魂,不去改变已经长期习惯了的性格的平庸,也就没有独立人格的.追求、没有本体素质的提高,女性就无法解放自己,也无法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诞生于“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女性文学中的新女性们,呼唤的是“个性解放”的口号。

  张爱玲的笔下,因时事成就的爱情,最经典的就是《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与范柳原。有人评价《倾城之恋》,说一个人家离了婚的小姐与一个老留学生之间,因为一座城市的陷落而成就的爱情。白流苏和范柳原两个人,都曾经历过感情上的波折,而这波折给他们的影响是难以磨灭的。因此在面对彼此的时候,尽管彼此都有意思,也难以像一般人那样的投入。 香港的陷落之所以成就他们,也是人性使然。处在那样一个环境中,人本能的想要抓住一根救命稻草,而他们,成为了彼此的救命稻草。但是,在时事中成就的爱情毕竟是少数。张爱玲的小说是现实的,她笔下的爱情,也是在现实中随波逐流。更多的情感在现实中磨灭。

  2.张爱玲写作特点

  独特的文字风格和语言风格。张爱玲独到的文字风格和语言风格一直在打动读者的心。她的文字,用优美畅达、厚积薄发、传神精准、流畅自然来形容,毫不为过。她的作品中,随处可见新颖别致的比喻和生动传神的描写,对人物的外形和心理刻绘也细致入微。

  语言上看,张爱玲的用词时而富丽堂皇、时而耐人寻味、时而干净利落、时而深刻精辟、时而曲折婉转,但都摆脱不了悲哀和琐碎的调子,表现出巧妙的特点。以及畸形的时代背景下,女性生存的悲剧。张爱玲对笔下的女性着色非常苍凉,她们人格和心灵被扭曲着、撕裂着,千疮百孔、残缺不全的人伦情感,表现出旧式家庭女性的爱情婚姻与道德心理,展示了人类生存的困境——无奈与悲凉。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站在女性的角度,用她独到的人生领悟和非凡的艺术表现力,来审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女人在小的家庭环境中的沉浮。她们对生活的困窘、不安、琐碎、挫折感到厌倦却又无可奈何,挖掘了女性在历史中遭受的精神和文化的双重扭曲。展现了女性全部的弱点,反馈出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情感心理,展示了女性的生存困境。

  塑造了一批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抒写了深刻而直白的、饱含着悲剧美的生命之沉痛。她笔下的女性大都是深深陷在中国传统封建意识形态中的、卑微可怜而平凡庸俗的小角色,无论怎样挣扎都走不出自己既定的命运。小说中对人物出神入化的心理分析和充满灵性心理刻画。虽说文字表达的精当,对意象扑捉的精妙,用情节推进来烘托人物心理是张爱玲的特色,但独特的、出神入化的心理分析和对人物性格的深刻揭示,更让她的作品令人叹为观止,回味无穷。

  张爱玲十分擅长对心理的剖析和描写,她的作品的文字,能根据故事的进展,立刻营造出相搭配的气氛。意象手法的巧妙运用,意象是指有着色彩、光泽、声音的物象形态,包含着隐喻、象征等深层的意蕴。在封建家庭和西洋文化的双重熏陶下,张爱玲的小说不仅呈现出中国古典小说的神韵,更融入了现代西洋小说的精髓,大多有着鲜亮的视觉效果。张爱玲善于运用意象手法,她营造的意象,既有不厌其烦的对于传统意象的袭旧和继承,又有层出不穷的创新,使许多原本抽象的人物的命运、心理、情绪等,呈现出具体的形态。

【张爱玲文字的特点】相关文章:

1.张爱玲文字特点

2.张爱玲细腻的爱情文字

3.张爱玲的文字散文

4.张爱玲散文文字特点

5.从电影元素的视角来看张爱玲小说的特点

6.爱-张爱玲

7.秋雨张爱玲

8.解读张爱玲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zhangailing/445135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