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关于《荷塘月色》之朱自清惦着江南分析(3)

朱自清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三、五年的中学(师范)国文教学生涯,使他领略了人生的至味。他虽以平和、持中为人称道,但在刚出大学门走上讲台的时候,却有过两次愤然的辞职。在杭州一师的时候,因师生之间有“小误会”,使他决计辞职(后被挽留)。在扬州八中任教不久,因与校长意见不合,就辞职走了。在给俞平伯的信中谈起中国的教育,他说:“弟实觉教育事业,徒受气而不能收实益,故颇倦之。”但是,执教国文,给他更多的倒是一种为师的乐趣和享受。“亲切而严格、别致而善诱”是他教学的显著风格,因而作为老师,他更多的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敬。在台州教书,使他极为忙碌,除了教书、批改六师同学的稿件外,还要该、改一师同学寄来的稿件,还得编讲稿、看书报。当时他住在一家楼上,书房临着大路。或是凉风吹拂着的清晨,或是夕阳斜睨着的傍晚,或是灯光茕茕的良夜,六师的同学时常到他的楼上攀谈,甚为融洽。当他到温州就聘于浙江省立十中离开台州时,台州六师的同学把朱自清的离开引为“不幸”,可见学生对他的爱戴和喜欢。因而这五年的教师生活,在他的人生中,感受到了良师益友受的社会价值,体会到自己创造的社会意义,也亲身感受到个人和群体融合中的况味。

  四、刹那主义人生态度的确立。1922年5月18日,朱自清在杭州遇见某君,某君向他谈起他的“刹那主义”,即不管什么法律,什么道德,只求刹那的享乐。”朱自清对这颓废的刹那主义不以为然,与此同时却正在孕育着他自己的刹那主义。他创作于1922年3月的《匆匆》,正含着自己对人生、生活的某种苦恼、矛盾乃略带颓废的情绪。11月7日他在给俞平伯的信里,表明了他所确立的自己今后的人生态度:“丢去玄言,专崇实际,这便是我所企图的生活。”“我深感时日匆匆的可惜,自觉从前的觉悟与失败、全在只知道远处、大处,却忽视了近处、小处,时时只是做预备的功夫,时时却不曾作正经的功夫,不免令人有不足之感!------所以我第一要使生活的过程都带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和价值!”1923年1月23日、4月10日,他再写信给俞平伯,继续讨论生活问题,申明自己是刹那主义,实则为平凡主义,表达了他“既不执着,也不绝灭的中性人生观。”1924年,叶圣陶来信,劝朱自清仍坚持刹那主义,使朱自清甚为感动。纵观朱自清的一生,务实、平凡的刹那主义人生观,正是促使他一步步走向民主主义立场的思想底蕴。因而,确立了终生信奉人生观的年月、住地、生活、环境,怎能使他不惦记?  1925年10月20日,也就是他从江南到清华大学2个月后,朱自清写下了《我的南方》小诗一首:我的南方∕我的南方∕那儿是山乡水乡∕那儿是醉乡梦乡∕五年来的彷徨∕羽毛般的飞扬∕读着这首小诗,结合他到北平后平平常常的两年,能使我们更好的理解他为什么“惦着江南”了。这于更准确地把握《荷塘月色》全篇的情感、情绪、意蕴,当会有所启发吧。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zhuziqing/37425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