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朱自清《诗与哲理》(2)

朱自清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另一方面,也有从敏锐的感觉出发,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出精微的哲理的诗人。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哲理,比从大自然体味哲理更进一步。因为日常的境界太为人们所熟悉了,也太琐屑了,它们的意义容易被忽略过去;只有具有敏锐的手眼的诗人才能把捉得住这些。这种体味和大自然的体味并无优劣之分,但确乎是进了一步。我心里想着的是冯至先生的《十四行集》。这是冯先生去年一年中的诗,全用十四行体,就是商籁体写成。十四行是外国诗体,从前总觉得这诗体太严密,恐怕不适于中国言语。但近年读了些十四行,觉得似乎已经渐渐圆熟;这诗体还是值得尝试的。冯先生的集子里,生硬的诗行便很少;但更引起我注意的还是他诗里耐人沉思的理,和情景融成一片的理。

  这里举两首作例。

  我们常常度过一个亲密的夜

  在一间生疏的房里,它白昼时

  是什么模样,我们都无从认识,

  更不必说它的过去未来。原野

  一望无边地在我们窗外展开,

  我们只依稀地记得在黄昏时

  来的道路,便算是对它的认识,

  明天走后,我们也不再回来。

  闭上眼罢!让那些亲密的夜

  和生疏的地方织在我们心里:

  我们的生命像那窗外的原野,

  我们在朦胧的原野上认出来

  一棵树,一闪湖光;它一望无际

  藏着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一八)

  旅店的一夜是平常的境界。可是亲密的,生疏的,“织在我们心里”。房间有它的过去未来,我们不知道。“来的道路”是过去,只记得一点儿;“明天走”是未来,又能知道多少?我们的生命像那“一望无边的”“朦胧的”原野,“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谁能“认识”得清楚呢?——但人生的值得玩味,也就在这里。  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

  我们在灯光下这样孤单,

  我们在这小小的茅屋里

  就是和我们用具的中间

  也生了千里万里的距离:

  铜炉在向往深山的矿苗,

  瓷壶在向往江边的陶泥,

  它们都像风雨中的飞鸟

  各自东西。我们紧紧抱住,

  好像自身也都不能自主。

  狂风把一切都吹入高空

  暴雨把一切又淋入泥土。

  只剩下这点微弱的灯红

  在证实我们生命的暂住。(二一)

  茅屋里风雨的晚上也只是平常的境界。可是自然的狂暴映衬出人们的孤单和微弱;极平常的用具铜炉和瓷壶,也都“向往”它们的老家,“像风雨中的飞鸟,各自东西”。这样“孤单”,却是由敏锐的感觉体味出来的,得从沉思里去领略——不然,恐怕只会觉得怪诞罢。闻一多先生说我们的新诗好像尽是些青年,也得有一些中年才好。冯先生这一集大概可以算是中年了。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zhuziqing/38660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