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醉翁亭记》教案(3)

醉翁亭记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醉翁亭记》教案 篇4

  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文中对偶句的特点及作用。

  2、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以“乐”为线索贯穿全篇的结构特点。

  3、 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内容

  1、 通读全文,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

  2、⑴ 作者及作品介绍: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指定学生回答:唐宋八大家是哪几位?)

  ⑵ 作背景简介:作者当时被贬,遭到打击,心情依然乐观。

  ⑶ “记”古代一种文体,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⑷ 全文线索:“乐”

  3、课文分析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名字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

  ⑴ 自然环境

  写景的顺序:由远及近

  总领写景的句子:环滁皆山也

  ⑵ 亭名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

  现在还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⑶ 教师指出重点词语,学生朗诵课文。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

  ⑴ 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⑵ 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⑶ 总结全段的句子: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⑷ 指出本段中的对偶句。(学生回答)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

  ⑴ 四层(一句一层):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核心)

  ⑵ 学生指出对偶句,教师分析其特点及作用。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

  ⑶ 前后照应:本段最后一句与第一段中的哪一句照应?(学生讨论回答)

  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

  ⑴ 禽鸟鸣林的乐趣

  游人的乐趣

  太守的乐趣(最高的境界)

  ⑵ 前后照应:“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与“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相照应。

  2、 中心归纳:本文以“乐”字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岁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回答)

  3、 课外拓展

  ⑴ 你对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持什么态度?

  ⑵ 作者身处逆境,心情依然乐观的处世态度对你有什么启示?

三 处理课后练习题

  (略)

四 板书设计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及名字的由来 与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 民

  醉翁亭记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同

  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 乐

《醉翁亭记》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通过《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对比阅读,了解二者的异同;欣赏二者的立意美、结构美和语言美;背诵这两篇课文。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前一项。

教学时数: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而且这两篇散文都是作者因倡导改革当时弊政而被贬官降职后的作品。这两篇佳作在立意和艺术技巧等方面既有相近之处,又有迥然不同之点,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各具其妙。今天,我们把这两篇世人公认的优美散文放在一起来比较阅读,通过比较来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二)学生泛读课文及阅读提示与全部注释。

  (三)简介两篇散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四)学生试读课文。

  (五)正音正字。

  (六)欣赏两篇散文的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七)学生分小组讨论两篇散文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异同点。教师巡回指导和启发。

  (八)各组代表发言论述本组集体意见或分歧。

  (九)教师.总结讨论情况并归纳两篇散文的异同。

  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两篇散文的语言都非常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不同点:1.结构技巧有别。《岳》文开头扼要记事,中间生动写景,借景生情,最后精辟议论,点明主旨。作者把记事、写景、抒情、议论四者巧妙融合,从而使得文脉结构严谨而不板滞、条理清晰而有波澜,行文变幻跌宕,曲径通幽,引人入胜。有时明明要酣畅淋漓地描绘一番,却又戛然而止,另辟蹊径;有时似乎文章已经写尽,却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洋洋洒洒铺陈的,却非要旨,但也并非闲笔;郑重感慨议论的,貌似正确,却又予以否定,最后才引出正论,精辟入理,一鸣惊人。《醉》文则以“乐”字提挈全篇,环环相扣,构思精巧。开篇用长镜头层层推进的写法,点出“醉翁亭”,以后又从解释“醉翁”二字引出“山水之乐”,接着连用几层描写和叙述来抒写“山水之乐”。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照应和伏笔。细品全篇,“醉”字或隐或现,联前顾后;“乐”字或明或暗,前伏后应。总之,整篇文章以“乐”“醉”来贯通,不蔓不枝,一气到底,形成了严谨而完整的艺术构架。

  2.语言表述有别。《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文章既整饬严密,句丽辞畅,又张弛有度,议论纵横。且立意深刻,造词精警。读之,音调铿锵;思之,文情壮美。《醉》文虽也使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仅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还有三句成对的。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

  3.主题深度有别。《醉》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而《岳》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公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这精警之句振聋发聩,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奋进。从这一点来说,范公明显高出醉翁一筹,也是醉翁难以企及的。

  由此可见,《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堪称两首异彩纷呈的名曲,是散文艺苑中明艳绚丽的奇葩。

  (十)学生反复朗读、背诵。

  (十一)检查朗读与背诵。

  (十二)完成课文后书面作业。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zuiwengtingji/423182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