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经济常态不仅是一种客观形势》阅读附答案(2)

阅读答案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其次,要具有公共思维意识。这意味着需要改变急求小利而不谋大局、重利己而不思利他的狭隘心理。改革是全社会的公共事业,为构建公共制度空间,如果缺乏公共思维而以局部利益来驱动,改革很可能成为狭隘的逐利行为,甚至会成为以操纵“改革”来设租寻租,“有利于我就改,无利于我就抵制”“守权有责,垄断牟利”的负面行为。所谓改革的“思想障碍”实质上表现为谋改革却缺乏公共思维,将制度“公共品”据为利益“私人品”等不恰当行为。从本质上说,正确的改革不可能是“经济人”的产物。一个只有自利行为而没有公共意识的“经济人”社会,即使是在逻辑上,也很难完成合意的改革。

  再次,要具有持久耐心。这意味着要克服轻浅浮躁、求快贪大、“栽树不如搬树““育人不如借人”的揠苗助长心态。要认识到,有些发展过程可以加快,适度“压缩”,但必经的阶段难以略过;有些业绩可以竞速获取,但必须依靠长期积累才能获得的成就不能不“慢工细活”。中国前30多年的发展,具有“加速追赶”的性质,主要依赖模仿性创新,确有可能“快鱼吃慢鱼”“只争朝夕”。但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增长动力更多依靠全方位的原创性创新,因此就更需要有执着持续和“甘于寂寞”的不懈努力。中国经济创新驱动力不足的最大障碍,不是缺乏资源和技术源泉,而是缺乏持久的耐心。急功近利、见异思迁,甚至以投机取巧、抄袭取胜为荣,这种心态是技术创新之大敌。如果中国经济发展要转向创新驱动,就必须培育创新的耐心和执着。

  (摘编自金碚《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yuedudaan/49574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