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春节的作文1200字(2)

1200字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春节的作文1200字 篇3

  湖北团风人春节的第一餐是喝鸡汤,象征着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劳动力还是要吃鸡爪的,寄意新年抓财",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秭归人第一餐吃袖炸的白蒿,取其谐音百好"以图吉利。荆州、沙市一带,第-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武昌市以正月初四为新婿贺年,新女婿回岳家,必须忍受岳家人的戏弄而不得动怒。黄陂拜年的顺序为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家有亲丧者,必以篮纸写一服字贴在门口,谢绝贺年。

  孝感市位于江汉平原,但节令习俗与鄂东北大部分地区基本一致,却也独有趣味。

  新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家中来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俗语有拜年拜节,糍粑发裂。拜年一般拜到初三、初四为止。

  这里的人们还有以初一这天听到的飞禽叫声来判断新年的生产情况的习俗。五更鸟先叫就宜于养鸭;鹊先鸣宜于养鸡;天亮时麻雀噪飞就是丰年;人们还认为初一听到狗群吠不是好兆头。

  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

  新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池边烧纸钱说是买水。门神也要在初二取下烧掉,俗谚说:初三烧了门神纸,各人寻生理。新年伊始,举笔写字时,在过去要先用红纸写一幅新正举动蛇笔,万事大吉利的话贴在墙上。

  正月十五是春节的高潮,锣鼓敲得震天响,没有锣鼓或锣鼓少的时候,人们把铁罐子也当成锣鼓敲。所以孝感民间有正月半敲铁罐的俗语。

  龙灯会是孝感民间正月十五节庆活动的中心。人们一般从初八开始扎龙,还扎狮子、彩船、竹马、高跷、平台等样式。正月十五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乐,唱各种彩词。采莲船走村串户,见到什么人家就唱什么词,例如老者添寿、少者安宁、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谷丰登、鹿鹤同春、七星转斗、八仙临门、久久富贵、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语。

  元宵之夜,孝感当地还流传着请七姐、问年成和乞巧的习俗。七姐当地叫做张七姐,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第七个女儿,她最心灵手巧,且心地十分善良。一天,七姐得知丹阳境内(今孝感)有一年轻人姓董名永,因家贫无钱安葬死去的父亲,只得卖身为奴。七姐深受感动,私下天庭与董永结百年之好,在大槐树下成就姻缘。可惜作媒人的大槐树一时高兴,把百年好合说成百天好合,害得董永六姐只有百日缘分。七姐用巧手金梭织出了10匹锦绢赎出了董永,准备整治家园恩爱白头。不料玉皇大帝得知十分震怒,急召七姐回宫,七姐不得不忍痛飞去。她的织布校化成了飞梭石,织机留在了人间,人们在夜深人静时仍能听到咔喳、咔喳的织机声。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着盛装的姑娘聚集在飞梭石旁,手捧针线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后,还要询问年成好坏、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此外,有的人家用糯米粉作成鹅蛋形状,让孕妇烧鹅卵以占生男生女。卵裂就兆生女,卵起小疣子兆生男。

  当地民间还传说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们不能在家里喧闹。妇女要在床下点一盏麻油灯,边拜边说:请红娘子看灯。据说这样,一年就没有臭虫骚扰了。人们还用竹篮从屋上抛过去占棉花丰歉。仰则主丰收,仆则歉收。

  另外,孝感地区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五更时,人们用火照栗、梨等果木,边照边用刀斧敲打树干。一人边敲边问:结不结?一人在旁边应道:结!据说这样做新的一年里就会果实满枝头。

春节的作文1200字 篇4

  自古至今,春节的历史虽不及中秋节的源远流长,也不及它的情感如此丰富,但春节也是一个国之大节,含有着令人神往的意义、内涵的新年伊始节。

  春节是开始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仪式,在这一天,就是人们的过小年,要把灶神等各大神仙送上天宫去报告玉皇大帝这一家人一年中的情况,以便大帝决定他们来年的运势。而在除夕那天晚上,我们就相当于一次“死亡”,要把一年中的所有烦恼、所有痛苦都忘掉,而大年初一则是我们的一次“重生”了,这就相当于一次净化仪式,而我们每年必做。春节是终止于元月十五的元宵节,等过了这一天,人们就要照常工作、照常生活了。

  对于这万人瞩目的春节,古时的人们不亚于现代的中国人民对它的热爱、对它的兴奋、对它的欢迎。不仅有大唐盛世中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对它的万象更新景象的描绘;也有游子高适的“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中的思乡之情;还有现实主义诗人苏轼的“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的.勉励自己惜时如金的决心;更有一代爱国名人文天祥的“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的寂寞与悲凉。

  春节所赋予中国人民的新希望是无可比拟的,经过了一年的勤劳奋作,人们已经疲惫不堪,但就在此时,春节出来执行了它的使命——让人们在已经没有兴趣对干活的时候让他们看到希望的曙光。它就像一架精巧的传统乐器,发出优美的音乐来拉回人们的精神;它就像一瓶清甜的山中泉水,滋润着人们的希望种子;它还像一根车轴的起始点,载着人们向前方坚定不移地行使。

  随着时间的演变、时代的进步,春节渐渐地变了样,变得不再是人们的狂欢夜,而是一个抢红包的日子,在这一天里,放鞭炮被禁止,说是会伤害到人,但没了鞭炮的年还叫年吗?社会现代化、社会科学化使得传统的春节文化几近丧失,就连贴春联也是有碍市容,这对吗?中华传统文化是需要我们去继承、去发扬。纵使会伤害到人,那可以选出一个安全的地点供放啊!难道春联——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也算有碍市容吗?

  一个又一个的春节过去,一年又一年的新春迎来,它给予我们生命的希望,也带来了崭新的另一个轮回。

  传说中,是因为虞舜在公元前20xx多年的上古时期成为部落联盟的王,他带领人民对天地进行祭拜仪式,祈求上天保佑人民平安。于是这一天就被人们当作年首,即新一年的第一天。到了后来,这就发展成了现在的春节。

  新一年的灿烂的阳光照进了红格的中国窗纸,焕发出特有的中华文化气息,红鞭炮、红包、红年画、红春联,这些似乎是一开始就有了的传统物品,给予我们多少对春节、对中国经久不息的璀璨文化的感慨。

  在春节,人们情感甚至比中秋还要丰富,因为中秋大部分都是思乡的情绪,而春节,它既包含着对来年的期望,又有着对时间的珍惜。除此之外,它的习俗也是多的数不胜数。

  即使是在近代,在战争纷纷的年代,春节的魅力也依然不能损减一分。在北京四合院时代,踩岁是一项特别流行的春节活动,每当我想到这里,也不禁感慨万分。虽然现在四合院已被高楼大厦代替了,踩岁这种活动也差不多销声匿迹了,但其展现出了中国文化中的文字的魅力——碎与岁——与中国人民想象的丰富。无论是在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中;还是在丰子恺先生的《过年》中;亦或是在梁实秋先生的《北平年景》中;都少不了对那个年代我国春节的热闹与文化表现。

  春节,一个新年伊始的节日,它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希望,给予我们新春的活力,红色的能量!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1200zi/201011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