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教学设计(2)

芭蕾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字音,准确书写会写字“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抓住关键字词、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体会作者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指名多个学生背诵古诗《从军行》,学生自愿举手发言,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名多个学生背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学生自愿举手发言,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首边塞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板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学生齐读课题。)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1.简介作者。

  陆游: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

  2.了解背景。

  (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第二首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

  (2)教师范读两首古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宋代:陆游

  其一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3)背景资料: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当时陆游已经六十八岁,罢归山阴(今浙江绍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指名学生大声读诗题注释①[将晓]指快要天亮,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引导,指导学生读好题目: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理解诗题。

  (1)小组交流,说说从题目上能获得哪些信息。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①从题目中你可以看出诗人的写作时间是在秋天。(“秋”)

  ②从题目中你可以看出诗人的写作时间是在秋天夜晚即将结束黎明即将开始的时候,也就是天刚刚亮的时候。(“秋夜将晓”)

  ③从题目中你可以看出诗人迸发写作灵感的地点是在篱笆门外。(“出篱门”)

  ④从题目中可以看出作者写的是自己的感受。 (“有感”)

  ⑤当时的陆游已经是六十八岁的老人了,这样一位老人在天刚亮的时候走出自家的篱笆小院,他要去做什么呢?(“迎凉”)。

  ⑥联系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说说那么高龄的作者为什么那么早要“出篱门迎凉”?(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这两首诗。)

  ⑦谁能根据以上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秋天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人不能安睡,夜晚天刚刚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外,以解除烦热和心头怅触,写下自己当时的感受。)

  (3)谈话过渡:“感”字的意思有感想、感触、感受、感动等,这首诗写的就是作者出门乘凉时的感想、感触、感受。题目中的“凉”的意思是清凉、凄凉、悲凉等。到底是什么让作者感到悲凉又凄凉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阅读和理解诗句。

  四、学习古诗的前两句诗(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1.指名学生读注释②[三万里河]指黃河。“三万里”形容它很长。

  (1)指名学生说说对黄河的了解。(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2)拓展交流:我国有哪些大河?(最出名的还是这十条河流分别是长江、珠江、黄河、黑龙江、松花江、辽河、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汉江。)

  2. 指名学生读注释③[五千仞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1)交流对华山的了解。(华山古称“西岳”,雅称“太华山”,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和“华夏”之“华”,就源于华山,由此,华山有了“华夏之根”之称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在省会西安以东120千米处。南接秦岭,北瞰黄渭,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华山是神州九大观日处之一,观日处位于华山东峰<亦称朝阳峰>,朝阳台为最佳地点。“中国黄河50景”之一。)

  (2)知识拓展:我国有哪些“岳”?(东岳泰山,海拔1545米,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西岳华山,海拔2154.9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南岳衡山,海拔1300.2米,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北岳恒山,海拔20xx.1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中岳嵩山,海拔1491.71米,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

  3.理解:“三万里”和“五千仞”。

  (1)通过看注释我们了解到“三万里”和“五千仞”分别指什么?

  ①“三万里”形容黄河很长。

  ②“五千仞”形容华山很高。“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一仞大约是2.3 米-2.7米之间。

  (2)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你看到过这样的写法吗?

  ①“危楼高百尺”形容楼很高。

  ②“飞流直下三千尺”形容瀑布很长。

  ③“白发三千丈”形容头发很长。

  (3)古诗中的夸张。

  ①夸张能够创造新异的意象美

  夸张能创造意象美,这种意象具有超常变异性。它以变形的手法,改变事物原有的人们熟悉的面貌,创造出一种陌生的全新意象,这一意是读者未经历和感受过的,因而能够给人种愉悦的新奇感受 ,从而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当我们读了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注伦送我情”这类诗句后,对庐山瀑布的壮观、对朋友的情谊都会产生从未有过的新奇独特的感受,从而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当我们读到“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又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象,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

  ②夸张能产生浓郁的情感美。

  夸张是诗歌创作主要修辞手法之,因为夸张能够充分表现情感美。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喜成雪”。那种人生苦短的悲哀,那种狂放深沉的愁绪,如排山倒海而来,让人震惊,让人叹服,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③夸张能够表现崇高美。

  夸张的手法是产生壮美的主要手段之一, 因为把描写的对象放大,把情感表现得更热烈,从而创造出比外部世界更加博大的天地,更加强劲的气势,从而把人带进崇高的境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把西北边塞的苍茫、粗犷、奇特;成守将士们的英勇、慷慨和悲壮的献身精神宣泄得热烈而又充分,让读者在新奇的感受中受到强烈的震撼,从而产生种崇高的美感。

  4.理解“摩”。

  指名学生读注释④[摩天]碰到天。

  (1)说说自己的感受。(极言华山之高。)

  (2)组词语加深对“摩”的理解。(摩天大厦、摩天轮)

  5.全班交流,说说对整句诗的理解。(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6.教师小结:一河一山代表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充分表现了陆游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黄河在悲泣,华山在哭诉。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作者此时的心情吗? (悲愤、 气愤、痛心……)

  7.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8.谈话过渡:宋朝的壮美河山被金人占领了,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百姓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五、学习古诗的后两句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 指名学生读注释⑤[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1)从“遗民”一词,你感受到宋朝是怎样对待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的?(这些百姓是宋朝遗留在金人统治区的,他们已经被遗弃了,被遗忘了。)

  (2)从“遗民”一词,你感受到什么?(感觉到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生活的痛苦;也感受到作者对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生活的担忧。)

  2. 指名学生读注释⑥[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1)课件出示有关影视的片段,学生通过感官感受“胡尘”。

  (2)从“胡尘”一词,你感受到什么?(感觉到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生活的悲惨生活;也感受到作者对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生活的担忧。)

  3.指名学生读注释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理解“泪尽”。

  (1)“泪尽”的意思是什么?(泪尽指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2)结合全诗和自己阅读的有关资料,说说对“泪尽”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吗?(“泪尽”一词,千回万转,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早已尽了。)

  (3)从“泪尽”中你感受到什么?(感受到作者和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一样,年年盼望宋朝军队收复失地,有年年失望。)

  4.通过“望”和“又”字来感受人们的心情。

  (1)你觉得这里的“望”有几层含义?

  ①看。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年年岁岁希望能亲眼看到南宋的军队出师北伐。

  ②盼望。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的军队出师北伐。

  ③从“又”字你感受到什么?(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年年失望。)

  ④你知道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失望了多少年吗?(65年。)你是怎么知道的?(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

  ⑤在这65年里宋朝统治者都在做什么?(在唱歌,在跳舞,在喝酒……在寻欢作乐,在醉生梦死,在忘乎所以……)你是怎么知道的?(从宋朝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一诗中知道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互相交流说说整句诗的意思。(北宋的遗民对着这样的河山也只能伤心欲绝,满怀希望地望着江南,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如此又一年。)

  6.教师小结:中原广大人民受到沉重的压迫,经受历程长久的折磨,期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他们不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而南宋统治者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

  六、交流古诗,朗读品味。

  1.谈话引导:在我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很多诗人都留下了许多感人的爱国诗篇,这些诗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努力奋斗,抛洒热血。请大家拿出自己搜集的最喜欢的一首爱国诗篇分享给大家。

  2.分组交流,选取名篇。

  3.代表发言,交流分享。

  《塞上曲》

  作者: 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出塞》

  作者: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己亥杂诗》

  作者: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

  2.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熟读成诵,并试着默写。

  3.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短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部编版落花生教学设计

2.部编版火烧云教学设计

3.部编版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4.部编版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5.部编版对韵歌教学反思

6.部编版树之歌教学反思

7.部编版灰雀教学反思

8.部编版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balei/351551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