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小学阶段成语故事大全(3)

成语故事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北门。商鞅立即赏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中国。

  【一诺千金】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实惠”。但为这点实惠他毁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的意思:不耻:不以为耻辱;下问:降低身份请教别人。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求教。

  现在我们用来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真诚地向别人提问请教,不耻下问。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chengyugushi/24567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