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教学设计方案(4)

除夕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学习作者观察荷花的方法和怎样把看到的、想到的结合在一起写清楚的。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仔细看图,展开想象,能力,想象能力。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前3自然段的生字新词,读懂荷花美的句段。 3·练习用 "有的……有的¨…·有的"写几句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前3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人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那你知道大作家叶圣陶老爷爷喜欢什么花吗? 有一种花,古人曾赞美它《出淤泥而不染,就是叶圣陶老爷爷喜欢的花—荷花。你想跟老师一同去欣赏那满池的荷花吗?。

二、观察画面。

  1·从整体人手,观察画面。 (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并有层次叙述。锻炼学生观察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2·完整复述。 说说这幅图画,再谈谈你看了这一池荷花的真实感觉。 (不要强求意见的一致。)

三、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找出不理解的词句。 注意:"胀"是翘舌音,要与"宝藏"的"藏"区分开。

  2·交流不理解的词语。 挨挨挤挤 — 本课形容荷叶长得很密,互相挤在一起。 展开 — 张开,铺开,伸展。本课指荷花开放。 饱胀 — 饱满得发胀。本课形容即将开放的花蕾。 翻翻起舞 — 形容轻快地跳舞。"

  3.逐段读文,理清层次。 这么美的课文,老师读课题,谁愿意读哪个自然段,就站起来读。

  边读边思考:文中哪些段落写出了画面的内容,剩下的内容写的是什么? (本环节意在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理清层次,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细读课文,读中感语。

  1·荷花有香味吗?你怎么知道的?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 (读出看花的急切心情。)

  2·小组合作学习第2自然段。 先自由读,喜欢哪个句子就画下来,多读几遍,然后小组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就说什么。 (培养组内同学的合作精神。)

  3·引读第2自然段,试着背诵。 (本环节紊在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

  4·讨论式学习第3自然段。 理解重点句 "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讨论申取长补短,提高学生分析力、表达力。)

  5·指导朗读。 本文清新优美,要读出文章内在的韵味,受到美的陶冶。

五、课堂练习。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文中细节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2、理读法 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从小就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故事——愚公移山。那就让我们在上课文之前,先回忆一下这个故事。请看Flash《愚公移山》。

  (二)重点文常:

  1、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经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解释全文,有问题的一会儿质疑。

  2、学生质疑,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

  (四)理解全文:

  1、愚公家周围环境如何?他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么好处?(尽量用原句回答。)

  答: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移山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移山有何困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困难有山高大、面积广、年老力衰、移山人少、运土石工具简陋,往返路途遥远。这样写的作用可以衬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

  3、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4、思考: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明确: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5、思考: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

  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再次表现出愚公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愚公”实“智”,“智叟”实“愚”,这正是寓言给两人取名的用意。

  6、不是智叟一个人对移山产生了质疑,还有愚公的妻子,那么,愚公妻子的态度和智叟的态度是一样的吗?请你找找文章中的描写,比较分析。

  学生讨论,明确:

  愚公妻 智叟

  称呼: 妻称愚公“君”(尊敬愚公) 智叟称“汝”(轻视愚公)

  语气: “以君之力……何?”(担心)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轻蔑)

  “且焉置土石?”(献疑) “以残年余力……土石何?”(嘲讽)

  7、这则寓言有何寓意?

  明确:告诉人们,只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任何困难都可战胜。

  8、问:为什么用这个神话结尾?

  讨论并明确: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动惊天地、动鬼神,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9、全班朗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

  运用对比衬托手法,通过愚公的成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六)布置作业:

  1、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2、练习册上的相关作业。

七、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愚公妻 智叟

  称呼: 妻称愚公“君”(尊敬愚公) 智叟称“汝”(轻视愚公)

  语气: “以君之力……何?”(担心)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轻蔑)

  “且焉置土石?”(献疑) “以残年余力……土石何?”(嘲讽)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chuxi/345488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