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教学设计方案(3)

除夕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设计理念: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始终坚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在本课教学中,我运用对比阅读、合作探究来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通过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今昔对比,瀑布变化前后景象的对比,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破坏环境所造成的危害,竟能使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逐渐枯竭而至消失。让学生自主、独立体会感受最深刻的句子,披情入文,以身体之,以心验之。采用“合作探究”这一环节,让学生团结合作、主动探究瀑布被葬送的原因,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在本课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技术真实地再现情境,是学生身临其境,加深理解;还努力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鼓励学生课后收集有关环保资料(特别是环境被破坏的实例,开阔学生的视野,举一反三。并让他们作为“巴西总统”,动手写到此,初步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够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瀑布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理解瀑布被葬送的原因;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课文,理解文中谈到的大瀑布被葬送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深刻内涵及思想感情,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CAI课件(瀑布往昔的壮观景象和枯竭后的衰败景象等)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

  1、(板书:葬礼)师:什么是葬礼?(为死人开的追悼会)

  2、(补充板书:大瀑布的)看了课题,你们心中有什么疑问吗?(为大瀑布举行葬礼是怎么回事?谁为瀑布举行葬礼?为什么要这样做?……)

  3、过渡:同学们提出的这一连串问题,书中都有答案。请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想象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生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

  学生默读后归纳: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以及这一举世闻名的大瀑布被葬送的原因。

  过渡:为大瀑布举行葬礼,而且由总统亲自主持,这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你可能对此感到奇怪。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到巴西,来到追悼会现场,看看当时的情景吧!(播放课件)

三、情境对比,合作探究,学习课文。

  1、你们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播放追悼会场景)

  (看到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在为之哀悼;看到他们深厚枯竭的瀑布……)

  2、对比阅读,夸赞曾经的瀑布,惋惜现在的瀑布。

  (1)找出描写瀑布的句子今昔对比,对比阅读。(运用“读—画—品”的方式自学,也可选择自己喜欢或熟悉的方式学习。)

  (2)小组交流:(可采取“甲方乙方”的形式)

  如:学生甲1:曾经的瀑布使世界各地的观光者纷至沓来。

  学生乙1:现在的瀑布一个观光者也没有,因为风景早就消失了。

  学生甲2:曾经,站在很远,都能听见瀑布的水声震耳欲聋。

  学生乙2:现在,瀑布却连一滴水也没有。

  学生甲3:曾经,大瀑布的气势雄伟壮观,每秒种有1万立方米的水飞流直下……

  学生乙3:现在的瀑布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形容枯槁,奄奄一息。……

  (此环节让学生自由读书,把书读活,运用文中的优美词句来说话,与人交流。)

  (3)找出感受深刻的句子,读一读,读出感情。

  如:描写瀑布雄伟壮观的句子:尤其是每年汛期,大瀑布的气势雄伟壮观,每秒钟有1万立方米的水从几十米的高处飞流直下,落地撞开万朵莲花,溅起的水雾飘飘洒洒,水声震耳欲聋……(随机播放录像,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

  描写瀑布枯竭的句子: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形容枯槁,奄奄一息。(播放录像,真实感受)

  3、过渡语:曾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现在人们再也觅不到它的踪影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4、合作探究,理解瀑布被葬送的.原因。

  (1)自由读课文,找出瀑布被葬送的原因。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总结(原因为上游建起了水电站,水源大减;周围工厂用水毫无节制,浪费水资源;沿河两岸森林被乱砍滥伐,水土大量流失。)

  5、学文质疑:巴西总统为什么要给它举行葬礼?

  6、学生思考,交流各自见解。(为了呼吁人们保护生态环境……)

四、再读课文,谈感受。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2、学生交流各自感受。(再也不能让悲剧再发生!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家园!……)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愚(yú) 句读(du) 谀(yú) 经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第1段

  (一)朗读:齐读;单读。

  (二)学生根据注解自己疏通文意。把第一段分为三层,学生分A、B、C三组,每组一层。然后每组推举代表,向大家翻译课文。

  (三)总结本段的语法文言文知识:

  1.通假字:受-授

  2.古今异义

  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问上有较高造诣的人。

  无:古-无论;今-没有。

  众人:古-普通人;今-很多人。

  3.一词多义

  之: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 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 吾从而师之

  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⑤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

  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③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乎:

  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 其皆出于此乎

  也:

  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 吾师道也

  ③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学生当堂背诵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1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

  2.补充讲解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虚词

  ①之:

  古之学者:之,助词,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取独

  句读之不知:之,倒装标志

  作《师说》以贻之:之,代词

  ②其:

  其为惑也:其,代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人称代词

  其可怪也欤:其,副词,表推测

  于其身也:其,人称代词

  (3)词类活用

  ①耻学于师 (形→意动)

  ②吾从而师之 (动→意动)

  ③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

  二、分析课文

  1.第2段。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结论: “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背诵

  2.第3段

  (1)学生朗读。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3)背诵。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2)背诵。

  三、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附:板书设计

  师 说

  一、解题:说,一种文体。

  二、韩愈及本文写作背景

  三、分析

  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据: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爱其子”与“于其身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四、写作特点

  1.有破有立 2.对比论证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chuxi/357963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