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2)

读书笔记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5

  每个人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童年,它如一本笔记,记录了我们懵懂时期的点点滴滴;它如一首歌,唱出了我们那时的欢声笑语;它如一支笔,勾勒出我们的天真无邪。回想小时候,你是否也闹过让人啼笑皆非的事呢?是否也有一段难以忘怀的童年趣事呢?

  鲁迅所著的《朝花夕拾》里有一篇文章就是讲述了鲁迅童年的快乐生活,可是他的童年并不是那么完美。因为他到了一定的年纪,就要去书塾里读书了,虽然十分严格,但也有让他找到乐趣的地方。他可以在书塾后面的院子的折梅花,寻蝉蜕、抓苍蝇、喂蚂蚁等。不过也只有那么一点时间,同窗们到院里太多,太久,先生就会把他们叫回来,让他们继续读书。

  看过先前他在百草园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后,又看了他在书塾里的生活,我不禁觉得书塾里的生活有些索然无味了,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了吧……”“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都覆盆子和木莲们!”这些话无不表达了他对百草园自由生活的不舍与无奈。

  其实,自由的童年生活可以使孩子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乐趣,又何必束缚他们呢?孩子们如同一只只幼鸟,封建式的书塾教育如同一条铁链,束缚住了孩子们的翅膀,哪怕他们可以从书塾中学到东西,会慢慢长大,可长大了以后呢?他们已经习惯了被锁住的生活,翅膀软弱无力,又怎么飞得起来呢?

  现在的许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送孩子到补习班,希望他能先别人一步,能有更好的成绩,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可我并不认为这是对的做法。难道放养孩子吗?不让他们小时候学点东西?不,当然不是。家长们可以尊重孩子的选择,培养他的兴趣爱好,这样不仅孩子们拥有了开心的童年,也能有一技之长。再看那些小时候就开始补习的孩子,哪怕没有输在起跑线上,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长大了之后就会发现,比自己成绩好的多得是。到了成年迈入社会,只会读书的书呆子又有谁会聘用你呢?现在的大城市里毕业之后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满大街都是,又何必让自己的孩子做他们中的一员呢?不如让孩子们在小的时候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不是吗?

  童年是美好的,那是我们最纯真无邪的时光,在那段时光里,我们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不用为将来而考量,只需要开心的活你自己。家长们,不要一味的困住你们的孩子,展开翅膀,才能飞翔!

  《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6

  暑假中读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其中有十篇散文,十分的优美。在这组文章里,作者追怀青年时代的往事,既描写了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的怀念,又真实地书写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所经历的种种生活。其中写了许多关于少年儿童的事,使我在读文章时,仿佛也在品味着自己的生活。其中有一篇《藤野先生》让我读来十分地感动,让我懂得了知识是没有国界的。藤野先生是作者在日本学医学时的老师,对作者非常关心。藤野先生在生活上不大讲究,但为人却诚恳、公正,对学生诲人不倦,对研究一丝不苟。他一一纠正作者笔记上的错误,“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他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在知道中国人很敬重鬼时,还担心作者不肯解剖尸体。藤野先生真挚的爱给了在异国的鲁迅极大的鼓舞,是十分无私和伟大的。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联想到了在中国抗日战争以前,有一位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来到了中国,他兢兢业业的工作,“救死扶伤”成了他的最高使命。在面对即将爆发的战争时,他也毫不退缩,丝毫没有回国的意愿,而是坚持留在了中国,最终在为病人手术时不幸被感染,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藤野先生和白求恩医生,他们都为了自己的使命拼搏着、奋斗着,而且有着超越国界的博大胸怀。这不仅让我感动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我想:我们现在作为一名学生,最大的使命不就是利用这青春的大好时光好好的学习吗?就像作者说得那样:“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便使我忽有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再继续写一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在想要放弃时,我们应想想身边辛勤的老师时、我们应想想身边含辛茹苦的父母时,便更应该努力的学习,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去完成自己的使命了。

  这让我再次感到了好好学习的重要性,朋友,就请你从现在做起,用双手去放飞理想的`翅膀!

  《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7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每当我读到这优美的辞藻,我就会想起那个人——鲁迅先生。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集。这本书创作于1927—1928年,当时正是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革命转变,因此,各个阶级矛盾冲突日益加重。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先生创作了这部散文集,用以抨击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出鲁迅“人的解放”的愿望。

  鲁迅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可以说见证了从封建社会晚期到民主革命这一段动荡的时期。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导致社会百姓民不聊生。《父亲的病》便反映出了这种现象。一名普通的中医一次出诊便要十元,药引更是云里雾里,什么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一对、打破的鼓皮等等诸如此类的东西。医生最重要的天职便是救死扶伤,但在当时的环境下,许多江湖骗子冒充老医生,用那三脚猫的医术给人治病,但对于大多数百姓来说,谁又有那么多钱去看病呢?哪家人不是人快不行了才找大夫来抢救一下?而那些骗子却又用这些毫无作用的东西去欺骗百姓,赚他们的救命钱,只能用丧尽天良来形容了。父亲最终还是去世了,于是鲁迅先生说这一生最愧对的莫过于自己的父亲了。

  当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国家的羸弱便一览无余地展现出来了,日本人嘲笑中国人顶着一盘辫子,像小姑娘的发髻一样。只要中国人考试成绩超过60分,便不是本人的能力就一定是作了弊,因为他们认为中国人都是智商低。但在此情景下,一个改变鲁迅先生一生的道路的人出现了,他就是藤野严九郎,鲁迅尊称他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没有民族歧视,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他为鲁迅修添讲义,纠正鲁迅的解剖图,关心他的解剖实习,当日本学生对鲁迅诬陷与讥讽的时候,藤野先生站出来为他辩解,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平等精神啊!对于一个来自异国的学生如此关注,他的师德与高尚的人格便展现出来了。

  鲁迅,一个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和革命史上举足轻重的伟大人物,用他的一言一行诠释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当时那种环境下应该做的事。虽然鲁迅先生早已去世,但他的那份忧国忧民、善于揭露世间的不幸的精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dushubiji/379432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