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7篇(2)

观后感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2、帮助孩子实现理想。

  马浩文没有用爱去捆绑孩子,没有强硬地要求孩子去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情。他首先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再要求孩子把兴趣、爱好当做靶子(即理想),接着努力地拉弓向靶子射击,向着理想不断努力,顶着来自学校的巨大压力在临近期末考试之时带孩子去观看航天表演。正是因为马浩文能正确引导孩子发现兴趣,树立理想,向着理想勇敢前进,才让马飞最终实现了航天梦。

  3、陪伴是最好的爱。

  马浩文经常陪伴在小马飞的身边。在陪伴的过程中教会孩子许多知识。一次,在陪马飞到大自然中欣赏美景的时候,看到面前一大片草地,马浩文说:"你看看这片草地,是不是远看一片绿,近看却绿得不那么浓了?"马飞说:"是呀!"父亲说:"这就是'景色遥看近却无'呀!"儿子马飞恍然大悟:"原来这句诗就是这个意思呀!"

  马浩文带马飞看航天表演,不仅让他感到快乐,更让他开拓了视野,明白了一些原理。

  还有一次马浩文在送马飞上学的路上陪马飞玩捉迷藏的游戏时,马飞被一伙歹徒围攻。为了保护儿子,父亲让儿子快跑,自己一人徒手对付一伙歹徒,结果是父亲被打得鼻青脸肿!

  一次,马浩文在知道自己的徒弟陷害自己的真相后,心情坏透了。当儿子马飞向他提问题时,他大发雷霆。事后他主动向儿子认错,并赔礼、道歉。

  马浩文陪儿子玩,做到让儿子在玩中学;他陪儿子乐,做到让儿子在乐中悟;在危险面前,他奋不顾身地保护儿子,让儿子明白了面对困难必须勇往直前的道理;在对儿子大发脾气之后,不以长辈自居,主动认错道歉,能培养儿子知错就改的良好品行。

  4、坚持真理,敢于向传统呆板的教育模式挑战。

  当学校教导主任一次又一次地责难马飞时,马浩文这位伟大的父亲一次又一次地据理力争。他敢于指出教导主任因教子无方而导致自己的儿子跳楼致残的事实,并强调父子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在期末考试的时候,教导主任给马飞的作文打了零分,他要求学校重新评分。校长组织评委重新评分时,他让儿子充满感情地朗读自己的考试作文。最终儿子马飞那真实又想象丰富的作文获得了公正评判,被评较高分。

  《银河补习班》这部影片为怎样教育子女提供了很好的教材。马浩文是一位教子有方的父亲。他对儿子马飞的爱,不是溺爱,而是一份正确而伟大的父爱!这份爱充满泪水,充满欢乐,充满热情,充满奇观!马浩文是一位超棒的父亲!马飞当然是一个优秀的儿子。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3

  在写下这个答案之前,我也看了一些评论,很多人不敢苟同导演这部电影的理念,认为应试教育,是目前最公平的上升通道,素质教育,是有经济条件的家庭,才配拥有的玩意儿。

  可是,代入到孩子的内心,你们想要怎样的父母?

  我认为电影不仅仅是在说,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从头到尾,导演并非在反对应试教育。而是在强调,终生学习,终生思考。

  一开始,童年马飞,便受到来自老师的恶意,认为他缺根弦。这种场景,很多人都熟悉吧,小时候,犯错了,父母老师很少耐心的教导你,为什么犯错,怎样做是对的。而是粗暴的问,你怎么这么蠢??这么简单都不会!

  我蠢吗?我也不知道。

  少年马飞,因为厌学,所以旷课,看武侠小说,面临退学风波。母亲不惜下跪,为他求得一个上学的机会。

  母亲很爱马飞,可是母亲却对马飞说,你这么笨,能考进年级前十么?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长了年级前十的样子么?

  另说一句,一开始觉得任素汐演技忽然尴尬了,那台词,就像刚从驴得水的剧组回来。后来发现,任素汐和老孟,是这部戏温情中的笑点,虽然仍然尴尬,但尴尬里也让我笑了几次。

  父亲反驳了母亲,年级前十应该长什么样子?

  少年马飞,和出狱后的父亲,是电影的主要描写部分。父亲做的第一件事,是告诉马飞,你很棒,你不笨,你不是废物。

  电影里,父亲是一个出狱的工程师,几乎给了马飞最差的物质条件。却也拼尽全力,让马飞重拾信心。

  很多人认为一个年级垫底的孩子,仅仅用了一学期,便成了年级前十,让辛辛苦苦每日熬夜刷题的孩子们,成了笑话。

  我觉得,这个剧情没有问题。努力加不热爱,努力加热爱,哪个会更好。

  马飞,初中的一次期末考试前夕,找到了毕生热爱的事情,确定了心中的梦想。刷题的我们呢?可知道自己的梦想?可知道自己努力的目标?

  电影探讨了一系列话题:

  1)成绩最优异的孩子就一定是最健康的么?

  2)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考大学么?

  3)考上大学后是不是就不需要学习了?

  总体而言,这部《银河补习班》的确是一部很有野心的作品。2个半小时的观影历程,如同坐上了一场情感过山车。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4

  《银河补习班》讲了一个爸爸和儿子的故事:

  爸爸是个工程师,人品好业务棒。某天,爸爸在最辉煌的时刻遭遇了最毁灭的厄运:设计的大桥塌了。然后,爸爸坐牢了,替单位背了黑锅。妈妈跟爸爸离婚之后又再婚,儿子上初中被送往贵族寄宿学校,开始了叛逆期。爸爸出狱了,开始了独自带孩子的艰难日子,并凭着自己的人格魅力受到儿子的尊重,最终把儿子培养成材送上了太空。

  故事的大部分篇幅集中在爸爸与叛逆期的儿子如何相处,及如何帮助儿子爱上学习,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为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一直努力不放弃上。

  这过程,是亲子教育的过程,也是与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斗争的过程。其实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能和孩子平等沟通,就是一直没找到跟孩子最和谐的相处方式。其实,就像邓超在影片中所说:我也是第一次当爸爸。谁不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寻求着更合理更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呢?而且,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克制自己的坏情绪。这对于在社会中为生存打拼的爸爸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其实,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爸爸并不多见,否则,就不可能出现在影片中,作为教科书式的存在。很多爸爸,只要少在外边各种应酬,多回家陪孩子,少唠叨多干点儿实事,就已经很不错了。

  影片中作为爸爸的邓超,教育孩子如何学习的过程,也是与现如今的应试填鸭式教育相抗衡的过程。

  影片中的教导主任就是应试教育体制的代表,为了让学生考高分上名校,用尽各种手段扼杀孩子的兴趣爱好。

  影片中金句频出,比如那句:

  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分布在每一天,甚至每分每秒。这话是针对教导主任说期中考试是孩子最重要的时刻来说的。而邓超作为爸爸,觉得孩子的每一分一秒都很重要。所以,他带着孩子逃课去看航展,去旅游,去体验生活,去验证“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真理。

  这得顶着多大的压力。后来教导主任的雷霆大怒,及把孩子的作文打零分,就是最好的证明。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中,要做一个冲破牢笼者,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要有足够的智慧和用心的栽培,最重要的是要有明显的效果。若那个孩子后来的成绩没有达到学校的要求,而是继续倒数,那爷俩的行为还会不会编入剧中,引来孩子们的无限向往呢?

  只能说因为剧中爸爸有着渊博的知识,阳光的永不服输的性格感染了孩子,激发了孩子的潜能,爷俩才在与教导主任的抗衡中获得成功。

  影片有一个很完美的结局。剧中爸爸心里的那座桥,永远没有垮塌,而他帮助儿子树立起来的那座桥,日臻高大坚固。影片很有正能量,推荐爸爸们带着孩子们去观赏。

  最后:愿天下的孩子,都能有一个这样的爸爸。也愿天下的爸爸,都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与孩子共同成长。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guanhougan/141292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