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喜宴观后感(2)

观后感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第3篇:《喜宴》观后感

  在从前的文字中,我曾这样记录了对李安《理智与情感》的感受:“翻拍外国名著却拍出了中国的细腻。”

  而这部《喜宴》,则是把沉重、感动、无奈的同性恋题材,拍出了冷幽默,让中国人在笑声与眼泪中跳出“中国人”这重身份去审视自身。其实喜宴上的一幕幕,我们并不陌生,很多人都有过“喝喜酒”这样的经历---热热闹闹、喜喜庆庆,而且少不了那么一两个“起哄”的人来带动气氛,对了,千万少不了“酒文化”,仿佛个个人都成了酒仙,不喝就别指望下台面。这样惯常的情景被搬上了李安的电影,却制造了一种强烈的文化冲撞感,片中喜宴上的老外在看中国人“不要命式”地敬酒喝酒时十分不理解,说:“我还以为中国人都是柔顺沉默和数学天才呢。”这是李安在由电影打开的一种新视角---除了“喜事”、“热闹”、“亲朋好友”之外的东西,那是一种蕴含在中国人身上的复杂又矛盾的性格特点。

  “对细节的重视”和“对人物鲜明的刻画”是李安这部电影的另两大特点。男主角父亲---一个由大陆后迁往台湾的老兵形象入木三分,在他身上,有着那个年代许多中国人男性的共性,如好形式、爱面子、不允许哪怕一点败笔、传宗接代的观念、儿子中年了还把他当成小孩一般……、威严含蓄。而男主角伟同呢,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乖儿子,他怕父母、爱父母、许多时候妥协多于反抗,总之,承担得太多而让人心疼。

  与其说伟同是背了一个家庭的重量,不如说是背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的重量,那些根深蒂固的习俗和人们不知变通的观念让伟同束缚而压抑。伟同经历了太多的“被”,该死的是,这些“被”并不全都面目狰狞,其中不时参杂着亲情、友情……只能说,生活没有标准答案,自己去选择吧,只不过,最好拿捏好“什么时候妥协,什么时候不妥协”的分寸。

  这部电影是丰富的,沉重、感动、讽刺、温暖、搞笑、滑稽、悲哀……它们已融为一体,就像那复杂的、神秘莫测的中国性格一般。

  第4篇:《喜宴》观后感

  《喜宴》定居美国的高国伟是一个同性恋者,他和他的恋人、一位叫塞蒙的美国男子,一起住在纽约的曼哈顿。但高国伟在台湾的父母并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他们不断地催促国伟快点结婚,好承继高家的香火。恰好高国伟的公寓里借住着一位来自大陆的非法女移民顾玮玮,于是塞蒙出了个主意:让国伟和玮玮结婚。这样一来既安抚了国伟远在台湾的父母,又能使顾玮玮拿到梦寐以求的绿卡,2013最新电影百度影音而且还能保持塞蒙和国伟之间的同居关系。一切照着塞蒙和伟同的计划在进行。高妈妈高伯伯如期来了纽约,稍作安顿伟同就带他们去市政局办理结婚仪式,可是,高妈妈高伯伯非常不愿意自己的独子如此草率的婚事,他们此次来美国专程带了台湾亲朋好友3万多的礼金,就是想好好给伟同办个漂漂亮亮的婚礼。可巧天公作美,一家人在纽约著名的中国饭店吃饭的时候,碰上了高伯伯的老部下,正是这家饭店的老板,《喜宴》一个劲地应承要替高家办一个热闹又隆重的婚礼。很快,婚礼举行了,带有强烈的中国色彩,欢快、热闹、吉祥,让高妈妈高伯伯甚是欢心。伟同和玮玮被闹洞房的一帮年轻人整到一张床上而且脱了个精光,玮玮虽知道伟同是个同志但还是按耐不住对他的爱慕,趁势与伟同做了性事。不久,玮玮有了生孕反应,这令塞蒙无比的懊恼,他埋怨伟同没采取措施,他俩当着一家人的面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以为高妈妈高伯伯他们听不懂英文;其实高伯伯懂英文,这一下他全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第二天他就犯了血压高住进了医院。在医院里,伟同终于下了决心跟高妈妈说明了这一切,高妈妈无可奈何但有什么办法,儿子都那么大了,只能接受这个事实吧。一开始玮玮下了决心要堕胎,可是看到高妈妈高伯伯难过的样子,她又觉得这样做是不是太残忍了,可生了孩子以后自己又要读书,真是无法承担这个重负,《喜宴》唯一的补救办法就是让伟同、塞蒙都来承担抚养的责任。在塞蒙选择退出伟同的生活时,伟同和玮玮上门来挽留,他们要塞蒙做孩子的另一个父亲,结果三个人破涕为笑。各种各样的情感纠纷、人际冲突在一个热闹忙乱的中国式喜宴背后展开。 本片是李安扬威国际影坛之作,曾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及金马奖最佳影片,其最大特色是以中国人特有的伦理观点来处理同性恋问题,令同志与非同志都能接受编导的说法,将一椿可能的悲剧变成喜剧,世故得来皆大欢喜。

  第5篇:《喜宴》观后感

  昨天晚上看了《喜宴》这部电影,这是一部关于同性恋的电影。故事描述的是伟同(男)跟远在美国跟男朋友赛门同居,但却不断受到台湾的父母亲在电话中催促他结婚,更想不到的是父母竟突然亲临美国逼婚,伟同只好跟租住他房子的大陆女画家崴崴协定假结婚。在大伙闹洞房的情况下,伟同跟崴崴发生了关系,而且令她怀了孕。而本来观念传统的父母后来也接受了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赛门也同意当崴崴孩子的干爸爸。

  在此之前,我从未看过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而且对同性恋不甚了解。看了这部影片,我对同性恋有了一个新的了解,至少在我的观念里,是对这一现象不提倡也不反对的。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爱的人的权利,同性恋者亦是如此,据相关数据显示,同性恋的人群大约占人口的比例为5%,现代科学研究显示同性恋不是一种疾病,只是一种不同于大多数的人的一种性取向,并且猜测这种性倾向可能是由于基因不同导致的,也就是说这种性倾向不是他们自己能轻易控制改变的,引用主人公伟同对他母亲说的一句话“是您把我生成这样的。”这样的性取向不管别人怎么看,在我的观念里,一个事物存在就有它存在的理由,我们理应尊重他。

  同性恋者在社会中往往会遭受各种不理解,很多人都会以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他们承受着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可以说他们是在夹缝里生存的。在《喜宴》中,伟同和赛门远在美国相遇,他们彼此爱着对方,实属不易,而在最后的结局中,也可以说是皆大欢喜,伟同的父母带着心酸和沉重的心最终接受了这一事实。然而在中国老人的传统思想中,传宗接代是人的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主题,这个影片也正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了一系列的“瞒和骗”,而这些“瞒和骗”最终也都暴露了,到头来还是要坦诚面对。崴崴作为传宗接待这一思想的牺牲品,她怀上了伟同的孩子,看到影片的这里,我突然想起了前一段的“同妻”事件,许多女性在嫁人的时候,并不知道她们未来的丈夫是同性恋,在她们的婚姻里,由于她们的丈夫不愿意背叛自己的爱人,而对她们倍加冷落,即使与她们发生关系也只是为了完成传宗接代这一父母赋予他们的使命。可以说,女性在这一畸形的婚姻中是最大的受害者,她们不仅不能得到性生活上的满足,很多还要遭受冷落、漠视和家庭暴力。

  在中国,传统一直将人们的性欲望压抑着,而它却又让人们心中有一种难以启齿的冲动。在西方,人们崇尚的是解放,这种解放无疑是好的。我想,以后日后中国需要的更多的是对不同性观念的理解和宽容,也许只有这样才能让“同妻”这种悲剧事件少发生。

  电影《喜宴》中有很多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和一些美国文化的缩影。导演李安极力表现两者的冲突和融合,也许这正是他对中国人的意义认识所在,他完全知道你的矛盾和挣扎,而且还相当体谅,因为这一份矛盾,也是属于他的,属于全体华人的。

【喜宴观后感】相关文章:

1.喜宴电影观后感

2.喜宴贺词

3.宝宝满月喜宴贺词

4.回门喜宴贺词

5.结婚喜宴上嘉宾贺词

6.一顿没有吃完的喜宴三年级作文

7.订婚喜宴贺词集锦

8.家长在订婚喜宴上的祝贺词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guanhougan/306167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