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了凡四训的观后感(2)

观后感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了凡四训的观后感4

  《了凡四训》电影看了第一遍,大致了解了《了凡四训》这本书的内容。今天说一说我的第一遍观后感。

  说真的,这部电影拍摄的条实在是太简陋了,但是有人可以把它看上十遍,便值得我从头到尾看下去,甚至开始了第二遍的观看。

  这部电影,也应该说是这本书,里边涉及了很多鬼神的内容。虽然我说过信佛、敬佛,其实是相信内心的信仰。说实话,我到现在不信鬼神,至于这本书里讲到的内容,比如说某某人行善,后子孙就做了大官,我想大概是因为古人解释不清楚这种现象的原因,所以把它归结为神的点化和恩赐,但是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环境的影响。

  首先,相比于灾荒连年,饿殍遍野,能够行善的人,家庭条相对说还算比较殷实,这是物质上的丰厚。

  其次,愿意行善之人,素养也比较高,相比于常人对子孙后代的教育也比较重视,后事子孙得以继承祖先遗风,这是精神上的丰厚。

  最后,根据吸引力法则,行善之人,必会引得更多人士大夫等有识之士的欣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良人为伍,必定可以催促其更加努力、上进。这就是现在人说的,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

  有慈父,有良师,有益友,再加上一生行善,民心所归,子孙后代必然会一代胜过一代。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行善之人既可以得到仁义道德,也可以收获功名利禄,即内外双得。其实这一切不是鬼神相助,而是自助也。我想这就是古书对现代人的教育意义吧。

  了凡四训的观后感5

  看了《了凡子训》,受益匪浅。

  一视频的开始是两名考生回乡,其中弟弟未中榜,并且对父亲出言不逊,甚至埋怨考官的不是,作为其父的主人翁袁了凡,决心将自己的亲身经历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行善的故事。袁了凡偶然相识了算命极准的孔先生,卜了几卦,屡屡皆中,因此袁了凡对此深信不疑,相信了自己命中不该科第功名,不该有子嗣。在袁了凡对自己命运无欲无求的时候,遇见了云谷禅师,对其讲了立命之学,他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幡然悔悟,岁给自己改名了凡,意思是不愿意落入凡夫俗子的窠臼,并且改过自新,修善积福。云谷禅师说,如果只相信命,吉,如何趋之;凶又如何避之。要立自己的命,谦虚改过,努力修德,转变自己的命运。孔先生算他,岁有大厄,而袁了凡当了县令也不忘修善积福,他非常注重人民的福利,主动减免农民的税负,还积极植树固堤,很是得民心。岁那年安然无恙,并未有大厄,还平平安安过了许多年。

  二立命之学中讲到:仁义道德,功名利禄要如理如法地去求,要向内心去反省。不在自己内心中追求,而只向外面去攀缘追求,这样求之,固然有很多方法门道,而能够得到的,还是原命中有的,并不是求的。命中没有的,还是得不到,内外双失。内心失去道德仁义,外面失去荣华富贵,不从自己内心的求,所以没有利益。因此,积善福,不信命,才是关键。这些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也非常大。寓理内涵深刻,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尽现真善美中华化。孔先生给了凡算的无功名无子嗣:不应该科第功名,因为科第中人皆有福相,并不断积功德,积善行,培养厚福的根基,而了凡不耐烦剧,不容人,时或自尊自大,以才智过人轻言妄谈,直心直行。不应该有儿子的原因:①正所谓地之惠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而了凡有洁癖。②和气能育万物,而了凡善怒。③仁爱乃生生之本,一味忍心,是不育之根,吝惜自己的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④多言耗气。⑤好饮酒,消散精气。⑥彻夜长做不注重保养元气元神。其余过错尚多,不能悉数。云谷禅师说:“知道了福薄和不生儿子的原因,就要改过自新,积功累德,(fsir)包容别人的过失,爱惜自己的精神。《天道》中也说: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诗经》中也说: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的不能得科第与不能生儿子是天作孽,尤可得而为之,扩充德行,努力行善事,多累积阴德,这是自己所造之福,哪里会有不享福报的道理呢?”

  三了凡生活的年代不如现在,尚可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改之,作为新时代人,我们也要学一学了凡先生倡导的,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务要

  四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否则,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耽搁一生。从现在做起,积善成德,不抱怨,不焦躁,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这才是立命之本,修身之道,切勿虚度光阴,空过此生。

【了凡四训的观后感(精选5篇)】相关文章:

1.《了凡四训》读书笔记

2.《了凡四训》读书笔记500字

3.《了凡四训》读后感800字作文

4.《了凡四训》读后感作文600字

5.《暖春》观后感精选

6.画展观后感精选

7.龙猫观后感「精选」

8.9.3阅兵观后感精选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guanhougan/364966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