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广东佛山“行通济”的缘起和演变(2)

节日作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传媒助力 擦亮民俗文化品牌

  元宵节,岑桑等岭南文化名家将应邀前来与市民一起行通济

  筑桥搭台,聚省内外名流共赏共论盛事;穿针引线,邀境内外媒体宣传助势。佛山传媒集团巧心烹烩,不断为“行通济”这一佛山民俗盛宴注入新的内涵、新的活力,为这张佛山文化名片增添更加夺目的光芒。

  今年元宵节,佛山传媒集团又策划了“岭南文化名家行通济”。届时,著名岭南文化人岑桑、中国著名作家范若丁等名人,将与市民一起行通济。

  ■传媒助翼

  民俗文化声名远播

  2007年元宵节期间,佛山传媒集团在组织旗下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对“行通济”这一民俗活动进行全方位报道的同时,还主动介入这一民俗盛事,策划举办“著名作家闹元宵”,邀请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总裁张胜友,《天下无贼》原著者赵本夫、“北极村”女作家迟子建、《暗算》作者麦家等20多位全国知名作家齐集佛山,品味畅谈佛山民俗文化。

  应佛山传媒集团邀请,2008年的元宵节,来自全国知名媒体及省港两地的传媒精英齐聚佛山,一同见证“行通济”的空前盛况。他们中间既有省政协常委、省广播电视协会会长胡国华,省新闻出版局局长陈俊年等领导,更有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广州日报、凤凰卫视、TVB等媒体高层,也有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等媒体的知名主持人。他们与50余万之众的浩浩人流同行一条引财归家路、共越一座祈福通济桥,亲身感受佛山民俗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借助文化名人的名气,通过境内外媒体的覆盖率、影响力,佛山民俗文化名声远播。“行通济”作为一张城市文化名片、作为佛山城市精神的载体,为越来越多的人知晓。

  ■巧心烹烩

  民俗文化味层次更丰富

  民俗活动不只是民间盛事,佛山传媒集团为“行通济”佐以丰富的内容,为传统文化增添魅力增添活力,为这场民俗盛事烹制出无穷回味。

  2007年,著名作家来佛山闹元宵,在为佛山增添喜气的同时,更浅吟低唱,挖掘这一民俗盛事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精神内涵,为这一民俗盛事增添文化气;坐而论道,将文化产业发展、多媒体互动做强文化产业等话题不断引向深入。著名作家白天光说,一个城市的文化品质在于对民俗的认可程度,佛山民俗文化人气旺盛,城市文化特征明显,佛山具有佛气、人气和文化气。

  2008年传媒精英的到来,除了为“行通济”增添人气、扩大影响力,更为佛山的跨媒体合作写下序言。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南方月刊》总编辑蔡玉明说,今后《南方月刊》以及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其他媒体,将继续加强对“行通济”等佛山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报道。香港TVB中国业务部总监刘建辉表示,今后将与佛山电视台合作联合直播。

  ■再出新意

  佛山传媒人今年助兴又助势

  前年是著名作家佛山闹元宵,去年是省港传媒精英行通济。佛山传媒集团董事长刘宁说,集团今后每年都将在元宵节举办类似活动。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不但要在本地传承,还要在海内外传播好。

  今年元宵节,佛山传媒集团又策划了“岭南文化名家行通济”。届时,领导、嘉宾及著名岭南文化人岑桑、中国著名作家范若丁等一众名人,将与市民一起行通济,并在“行通济”活动最高潮的时间——晚上10时30分,一同出席“岭南文化节启动仪式”。叶问长子叶准将从香港赶到佛山,参与行通济活动,畅谈咏春拳与佛山的渊源,并亲自率徒表演咏春拳。

  当晚,佛山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将首次采用大型晚会直播的形式,通过现场连线和精彩的节目,呈现数十万人行通济的盛况,及作为“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之一的佛山的欢乐与祥和。晚会上,学者名流们还将从城市建设的角度解读“行通济”这一古老的民间习俗,包括佛山民俗与岭南文化、民俗文化与城市经济等,将“行通济”这一民俗盛事引向更深更远的思考,带向更宽更广的领域。

  ■相关链接

  行通济为何要带“吉祥三宝”?

  现在市民行通济,都习惯于带纸制风车、风铃、生菜这“吉祥三宝”:风车象征时来运转、风铃象征迎来福音、生菜象征祈求生财。

  据民俗专家余婉韶介绍,旧时行通济,生菜被叫做“胜意菜”,行完通济,买棵生菜带回家,寓意这一年都会“万事胜意”。后来人们取“生财”的谐音,又赋予生菜祈求生财的寓意。

  至于带风车和风铃“行通济”,余婉韶说是上世纪80年代后才出现的。当时刚恢复行通济,还没有农民敢带生菜出来卖,烧香拜神又不被允许,有些头脑灵活的商家,就拿风车和风铃来卖,取其“时来运转”、“迎来福音”的好意头,又能吸引小朋友,渐渐地就形成了一种习惯。

  到底是十五行还是十六行?

  “现在人们还有个误解,以为是在元宵节‘行通济’,其实不对,应该是在正月十六行。”今年已70多岁的余婉韶从孩童时便开始“行通济”,她说,按照传统的做法应该是正月十六“行通济”。因为正月十五是春节的最后一天,而正月十六则是人们结束假期开始工作、商家开市的第一天。人们希望在这一天走过通济桥后,取个好意头,希望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赚大钱。“而且以前人们行通济不会拿着花灯,解放前又没普及电灯,基本上人们都是白天走通济桥。”余婉韶说。

  ■小资料

  行通济

  通济桥是佛山最早修建的桥梁之一。在明代曾几次重修。据《佛山忠义乡志》载:明天启年间,明朝户部尚书、乡人李待问回到佛山后,见此桥年久失修,于天启五年(1625年)倡建修桥,翌年建成并取名“通济桥”,寓意“桥以通济名,必通而后有济也”,“以正义通,以亨屯济”。

  清代嘉庆十二年(1807年)通济桥再次重修,保持原貌。民国时期,该桥虽然完整,但河道已淤塞,船只不便往来。60年代后,通济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随着佛山城市化的发展和河涌的演变,通济桥下的河涌被改为暗沟,桥面也被建成马路,通济桥名存实亡,但“行通济”习俗仍得以继续。

  2001年1月18日,佛山市政府斥资1700万元在原址旁重建通济桥,并整治美化周边环境,扩充建成通济广场。通济广场以通济桥、闸门楼及南北两个广场为主轴线,再配以桥下水体、周边绿化,形成一个面积7300平方米的公园。重修后的通济桥长32米、宽9.9米。桥两端的抱鼓石,以祥云和蝙蝠衬托风车,体现出通济桥民俗的象征物——风车。桥身上雕刻着相传八仙过海时所执的神器,寓意市民过桥时祈求消灾、寻求平安的美好祝愿。

  每逢农历正月十六,佛山民众及四乡男女老少,联群结队,携男带女,步行至通济桥,或在社坛焚香烛、烧炮仗,或步入南济观音庙烧香,参神叩拜,男子求签,妇人则扯神前花灯灯带,求赐丁财。接着购买“行运风车”,持着游行于通济桥上。凡行通济桥的人,须一次从桥头(北岸)行至桥尾,不能折回复返,并由桥尾右傍大基而去,经尾窦到澳口返回。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jieri/157456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