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经历之我见高中优秀作文(3)

经历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篇七:经历之我见】

  登五岳而知山高,临四海而知域广,涉江河而明途艰,须志毅,面风寒而喻正道历沧桑。经历,是艰难坎坷后的九九归一,亦是炎凉尽识后的大彻大悟,它是昨日的见证,亦是明日的塑成。就像千锤万凿,切磋琢磨后的连城之璧,人无经历,岂得成人。

  像那“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光生恨几多”的红楼一梦,若非那“谁解其中味”的一把痴叹辛酸泪,又何来“满纸荒唐惊世言?又想那“谰谶几复闻”的蒲门鬼狐笑尘语,若非世态吾身皆识尽,人间冷暖已洞机,又怎得”千古聊斋一奇谈“的破尘佳话。

  所谓“曾经沧海”,即是身有经历;昔曾惊魂动,一识天地之大,宇宙之浩,万物之灵,人生之短;心有所感,有所悟,识有所广,有所破,继而不拘于一室目之所及,不汲于一生身之所享,不惊于凡物之艳,俗尘之扰;而明台初明,慧目初慧,是凌云而俯尘的“其视下也”,情怀胸涵亦由此生。

  昔有草圣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得其凤飞龙翔之势,雷霆清光之意而成一代绝世之作;又有王安石游山防险未极其途而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传世至理。可见,经历于人文艺术或精神哲理都不可或缺。君不见杜子美“三吏”砭世,“三别”泣血,是茅屋为秋风所破中“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切身感受,是“哭声直上干云霄”的触目惊心。他经历过那切肤之痛,目击过那冻死之骨,才激发出那忧国忧民之情,形成了那悲悯沉郁之性,其身先近圣人之怀,流于纸墨,后成诗圣——这是“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李白所不能及的,这是“谈笑无还期”的`王维所不能及的。身之所历,心之所思,这便是于文于艺,于情于怀,于心于神,于哲于理的塑成和导向。

  孔子辗转列国说行仁政,遭奸臣之忌,昏君之恶,俗士之嘲,穷途之困,而其志向愈坚,其心愈净,其为愈昭,其学愈扬,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非动心忍性,无以增益其所不能。鲁迅年少从医,成立从文,非经世历事,不得知“精神之救重于体魄”的救世至理。纵横中外古今八荒,未有不经一事而长一智者,而知经历非仅作用于学术性情,更反应在心智见识高度。所谓圣人,即是广所见,历千险后“能知万物皆备于我”,因历得万物,遂识得万物,窥得万物之道,而达天人合道之境。此非井蛙燕雀池中之物可想,非“终日而坐思不出一室”可达。正因其不凡之经历,而达不世之巅峰。

  回望四顾周身,尤见叹于现状、畏于艰险、苦于磨砺、恶于琢磨之士大有人在,不禁慨从心生,哀从中来。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生正道是沧桑,愿珍吾之经历,修吾之身心,磨骨砺神,以达漫漫远途,而有为于世,有益于人。

【篇八:经历之我见】

  金庸先生曾在《天龙八部》中阿朱之死与《笑傲江湖》中岳灵珊之死处大挥笔墨,极力写萧峰与令狐冲之哀痛绝望,其言辞激烈,令观者情难自禁,哀恸不绝。但直至他晚年丧子,金庸先生才终于说:“今日才知,人生之大悲处,是无言,无泪的。”

  经历,是获得意识的前提条件,是跟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状态的审视,情感联结的确认。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便是因为各地风土世俗不同,其人亦经历各异。北人豪壮,因其目及乃辽阔草原、苍茫戈壁,所饮乃腥膻畜奶,辛烈烧酒,所呼乃悠然长调、铿锵马哨;南人温良,因其身处绿水环绕、晓风残月之地,所听所言乃吴侬软语,粉红香玉之调,其意蕴柔和,不言而喻。

  如果说不同地域之风物不同使得异乡人经历不同,性格各异,那么一个人在悠长岁月中所经历的跌宕起伏,则能凝结成生命的真实。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写在女儿与丈夫相继离世之后,先生曾经那要“挣破胸膛的千百片灵魂的碎片“在人生之大苦痛的洗涤下,淘澄为安然温和的人生态度。于是杨先生才能面带笑意的平静说出:“我不与谁争,与谁争我都不屑,我的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熄了,我也该走了。”望向她目中的安宁平和,纯净如婴儿,明洁若赤子,但有谁敢说自己没有看到她眼睛深处的深情,没有看到那唯经历之人才能沉淀而成的岁月礼赞呢?

  “经历“是人生的基础,但“经历”由于人的选择,性格不同,又会燃烧不同的生命之火。生逢乱世,大厦将倾,有人冷眼旁观,一有人振臂疾呼。庄子早早地逃开了,在诸侯稍起,征伐不断之时,他抱病臂而观,濠梁观鱼,蜗角观人。他将自己从乱世中抽离出来,转而观察细微平常的自然之物。他嘲笑世人争夺权力与利益,如同蜗角上的小国交战,殊不知自己才是自然界所宵小不屑之物。在动荡中,庄子选择避世,将热血以冷面遮掩,将古道热肠以讥刺冷言伪装。但同样呼吸着战火空气,同样深受生死切肤之痛的孟子,却始终奔忙于各国,推广自己的理想。他甚至绝望地不再要求君主听从于他,而只求能让君王得知他的政见。“虽千万人而吾往矣”,捍卫自己的理想,所以被后人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但他却以满腔激情,以浩然正气,为后人留下最珍贵、最庄重的理想。同为乱世狂生,庄子与孟子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虽植根于类似的“经历”,却在生长中走向不同的方向。

  “经历”,是一个人作出人生判断的基础,但并非对人生长轨迹的唯一限定。“经历“为人们提供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决策信息,但如何让经历沉淀,坐实为生命意义,需要我们不断反思追求,如同少儿难作悲凉之语,而老妪南怀激动之情,一步一个脚印的体验才能承受不同的生命阶段。

  里尔克曾说:“如果春天要来,大地将使它一点一点地完成。”我们怎能不拥抱”经历“呢?

【篇九:经历之我见】

  自每个人呱呱坠地、诞生于世那一刻起,自生命之钟轻轻颤动,拨转指针的那一刻起,你与我,他或她便有了可回忆的过去,可驻足的经历。当成长的轨迹日益明晰,个人的经历亦会日趋繁杂,苦难与烦恼找上了门,辛酸与喜悦交织汇聚。有人因经历的艰辛而颓然,亦有人于经历中感恩美好,体味苦难,从而得到了升华与磨练。

  唐朝诗人刘禹锡与散文家柳宗元是一双挚友,他们同登金榜,既为同僚,亦是形影不离的政治伙伴。他们有着几乎一致的经历与人生轨迹——年少成名,中途遭贬。但他们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心态,这最终导致了他们大相径庭的人生结局。

  柳宗元心思细腻,作品中常含悲戚低迷之气,虽多着眼于社会现实,但终为世道黑暗而感到绝望。被贬永州,他醉情山水,以游乐来试图遣散胸中块垒。然而悲慨之情依旧郁结于心,正如那“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小石潭一般,最终,他病逝柳州,却是尚值壮年。

  而刘禹锡的经历与他极为近似,甚至比他更加悲惨辛酸。但刘禹锡却不愧诗豪之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何等激昂的诗句!何等不屈气魄!他对于苦难一哂而过,晚年与白居易相逢,面对满鬓风霜的乐天,他却表现得更为乐天知命。苦难与潦倒的经历过去并未成为他的拖累梦魇,相反,它们为他提供了无数写作素材与坚定执着、热忱深情的生活信念。于是,白发苍颜的刘禹锡一边抚养着柳宗元的遗子,一边化思念于力量,在整理柳宗元繁杂混乱的遗稿时,想必也是那些虽辛酸困顿、却给予他无数磨砺的经历在支撑着年迈的他,费尽心血,遂成就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名。

  经历于人而言便是如此重要。那么于家于国呢?所谓国之经历,即为千秋历史。暂略去中国古代千万载盛世华章不表,仅看近代着时局动荡,烽烟四起的百余年,便可知国之经历亦是无比重要。回首百年沧桑,自鸦p流入千年帝国,白银与黄金亦似流水般被侵略者纳入腰包,千万妇孺泣血,万万人同一哭,土地易主,江山残破,世间瑰宝与人之信仰化为血水,跟随着外敌的铁蹄遍染山河。有人曾说,中国近代史便是屈辱史,是令人不堪提起的岁月。但于我而言,正因如此,才更应时刻铭记,将其深入灵魂、写入肺腑。忘记历史即是背叛,如果不将这一切牢牢记住,引以为鉴,那么我们极有可能会再次经历那么满目疮痍、流血漂橹的屈辱过往。何况经历于人而言,尚不可轻易忘怀,那国之经历岂是你我能避而不谈,随手揭过的清淡云烟?看待历史,确也应维持正确积极的态度,若一味沉湎过往,陷入仇恨的泥淖,难以保持清醒头脑,那也是不可取的。

  人之经历,即为过往。有苦难,应释怀;有磨练,应牢记,即可照见未来,昂首阔步,直面前方。拥有不同的心态与认知,一方面可成就自我,一方面也应注意不应沉湎过度;国之经历,即为历史。有悲痛屈辱应牢记,有华美篇章不宜自大自狂。时刻心怀沉静与热忱,正确认知看待历史,从中吸取教训,汲取经验,磨砺意志,方能成就国之富强。

  以经历铭过往,照来路,忆归途,写千秋。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jingli/304531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