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菊花的历史故事(2)

历史典故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关于菊花的故事二

  一年一度的广州花市又快开锣了。每年花市都会推出新品种,可菊花却年年不可缺少。菊花是我国有名的花卉品种之一,在华夏大地上有着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在古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野史别传中,不仅有许多吟咏菊花的诗句,也有脍炙人口的传说和故事。

  晋代诗人陶渊明曾以酷爱菊花闻名,他的“秋菊有佳色”、“芳菊开林耀”成为千古传颂的佳句,后人尊称他为九月菊花之神。

  明朝嘉靖皇帝当朝理政期间,宫廷中有一位能歌善舞的宠姬“菊夫人”,号“菊部头”,后来因得不到宠幸,便称病回内宫静养。太监陈源用重金将她聘去,以供自己耳目之娱。有一天,嘉靖皇帝即兴要看歌舞表演,有人上奏道:“非菊夫人不可。”于是菊夫人又被请进宫内,一曲歌舞升平之后,菊夫人再一次得到了皇帝的宠幸,陈源对此无比伤感。后来,有人写了一首《菊花新》的曲子献给陈源,陈源听后非常高兴,并以田宅锦帛相赠。

  明末名儒陆平泉初入仕途时,与同僚去见宰相严嵩,众官员争先恐后向前献媚。陆平泉见庭中陈列着许多盆菊花,便冷冷地说道:“诸君且从容一些,不要挤坏了陶渊明!”语中含有讽刺且十分隽妙,争宠者听后都面有愧色。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描写一篇关于菊花的故事。有一个叫马子才的人,性好菊,不辞千里之遥来南京寻求异种,路上结交了一位对菊花很内行的陶姓少年……后来,马子才娶了陶姓少年的姐姐为妻。有一天,陶喝多了酒,醉卧在地,变成了一棵大菊花,第二天才恢复人形,不久,陶第二次酩酊大醉,又变成了菊花,可这一次再也没有变回来……姐姐痛哭了一场,把它的根茎掐回来栽培,待到秋天开出了粉红色的花朵,还带有浓浓的酒香。后来人们将这种菊花冠以“醉菊”的美称。

  关于菊花的故事三

  菊花又名延年、更生、帝女花等,是源于我国的名花。远在四五千年前,它就野生在山川上或沼池边,《神农本草经》中记述了菊花能药用。秦汉时,更为注重菊花的医用和食用,特制的菊酒、菊茶、菊花糕、菊花肉等,成为一时名菜佳肴。后来,随着菊花的普遍栽培,逐渐成为观赏花卉。

  我国古籍《礼记·月令》中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之句。“鞠”是菊的古写,“华”者“花”也。历史写菊的诗人众多,晋代陶渊明爱菊成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唐宋时期,种菊赏花,蔚然成风,“菊社”、菊展”年年举行,记载菊花栽培技术的专著《菊谱》、《范村菊谱》等相继问世。元、明、清以来,又有《黄花传》、《广群芳谱》、《艺菊书》、《花镜》等书籍出版,列述菊花近500种。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杂交育种,我国菊花已有3000多个品种,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它与兰、水仙、菖蒲被誉为“花草四雅”。

  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菊花,都是从我国传去的,大概在10世纪初传至日本,16世纪后传至欧洲,19世纪传至美洲,日本等国还有把菊花作为长寿的象征。

  关于菊花的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很多。早在两千多年前,汉代的应劭在《风俗通义》里说:河南南阳郦县(今内乡县)有个叫甘谷的村庄。谷中水甜美,山上长着许多很大的菊花。一股山泉从山上菊花丛中流过,花瓣散落水中,使水含有菊花的清香。村上三十多户人家都饮用这山泉水。一般都活到130岁左右,最低的也有七八十岁。汉武帝时,皇宫中每到重阳节都要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我国专异笔记中,多有服菊成仙的记述。据载,东汉汝南恒景从方士费长房学道,费对他说:“九月九汝南有大灾,令家人登山饮菊花酒可消些祸。景闻言举家登山。”还,鸡犬俱暴死。从此,重阳节登高饮菊酒便成了民间避祸禳灾的传统习俗。但最盛行的就要数赏菊了。农历九月九,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据古书记载:因“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是两阳相重,故名“重阳”。《西京杂记》里说:“菊花舒性,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因此,自古以来称“九月”为“菊月”,原因是菊花在九月开放。所以汉时宫中也有饮菊花酒的习俗了。

  三国时代,曹操的儿子,魏文帝曹丕,曾经给他的好朋友钟繇写了一封谈菊花的信,信上写到,派人送给他一束菊花,因为在秋天万木凋谢的时节,只有菊花绚丽多姿,茂盛地生长,可见它有些天地的真气,是人可以延年益寿的好东西,因此送来供他研究长生的道理。晋代名医陶弘景也赞成人们吃菊花。并说:真菊花味甜,假菊花味苦。诗人陶渊明也在他的诗中常提到服菊,并有“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颓龄”的说法。人们爱菊,不但观赏,也早就认识到菊的药用和食用价值了。

  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欢把菊花作为歌咏描绘的对象,形成了独特的`菊文化。古画里就有“梅、兰、菊、竹”四条屏。不少诗词把菊花人格化,当作安于贫穷、不慕荣华、有骨气的人的象征。“黄花晚节香”,就是古人用菊象征人的品质的高洁。晋代陶渊明写了许多菊花诗,赞美“秋菊有佳色”,描绘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令人神往的境界。

  为写菊花诗,被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和欧阳修讨论菊花诗的事,也很有意思。据《西清诗话》载,王安石写了一首《残菊》诗:“黄昏风雨瞑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欧阳修读了之后,笑曰:“百花尽落,独菊枝上枯耳。”又戏曰:“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看。”王安石回说:“是岂不知《楚辞》‘餐秋菊之落英’,欧阳几不学之过也。”他们争论的重点是菊花落与不落。菊花落还是不落呢?其实,这只是品种的不同,虽然大多数菊花品种是不落的,但也有少量品种的菊花是落的,只不过较稀罕罢了。

  不过,关于这一争论讲得更具体、更传神的则是《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一文。此文载《警世通言》卷三,但与王安石发生争论的不是欧阳修,而是苏东坡。

  据载,苏东坡任职湖州期满后赴京等候新的任命。一天,他到当朝丞相王安石府上拜访,被仆人安排在书房等候接见。闲来无事,他在书房随意走动观看,突然,他看到一首题为《咏菊》的诗稿,上面只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两句诗,没有完稿。他认得这是王安石的笔迹,但却想不通王安石怎么会吟出这有悖情理的诗句来。因为据他看来:“黄花即菊花。此花开于深秋,其性属火,敢于秋霜鏖战,最能耐久,随你老来焦干枯烂,并不落瓣。说个‘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错误了?”这么一想,苏东坡不由兴之所发,便举笔舐墨,依韵续了两句诗:“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了以后,他又觉不妥,担心王安石责怪,便不待晤面就一走了之。后来,王安石得知苏东坡续诗讥讽自己之事,便决定煞一下苏东坡的傲气,给他一个教训。因为王安石所咏之菊乃一特殊品种,此菊花产于黄州。不久,经玉安石一番安排,朝廷任命苏东坡为黄州团练副使。果不其然,在苏东坡赴黄州上任后的那年重阳节之后几天,连日大风,苏东坡与来访的好友陈季常一道去后花园赏菊花,没想到只见菊花棚下满地遍洒黄灿灿的菊花,枝上全无一朵。这一情景使苏东坡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陈季常见而生疑。苏东坡便坦诚他说道:“季常有所不知,平常见此花只是焦干枯烂,并不落瓣。去岁在王荆公府中,见他《咏菊》诗二句,道:‘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小弟只道此老错误了,续诗二句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却不知黄州菊花果然落瓣!此老左迁小弟到黄州,原来使我看菊花也。”难能可贵的是,苏东坡在事实面前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此变得谦虚多了。

  总之,菊花的艺名甚多,皆富有诗情画意,雅俗共赏,比喻贴切,引人遐思。  关于菊花的故事四

  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欢把菊花作为歌咏描绘的对象,形成了独特的菊文化。古画里就有“梅、兰、菊、竹”四条屏。不少诗词把菊花人格化,当作安于贫穷、不慕荣华、有骨气的人的象征。“黄花晚节香”,就是古人用菊象征人的品质的高洁。唐末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在他的《题菊花》诗中豪迈地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歌颂菊花的耐寒与独立。又在另一首咏菊诗中把菊花比作身披黄色盔甲的战士:“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人们爱菊,以菊明志。晋代陶渊明写了许多菊花诗,赞美“秋菊有佳色”,描绘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令人神往的境界。

【4则关于菊花的历史故事】相关文章:

1.有关于菊花的历史故事

2.关于菊花的作文:菊花的美

3.关于菊花的作文

4.关于菊花的作文500字

5.关于看菊花的作文合集

6.关于菊花的作文500字

7.关于菊花的作文150字

8.关于菊花的作文4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lishidiangu/299205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