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发生在山西的十大悲情历史故事(2)

历史典故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悲情故事四:刺客豫让

  说豫让的故事,还得借着董安于的话茬。董安于的死,让赵家躲过一难。但是,这份仇恨并没有在赵家的心头熄灭。时间过的很快,赵简子死后,他的私生子赵襄子接班。因为出身低贱,再加上性格平和,赵襄子没少让以智伯为首的晋国其他家族欺负。但是,赵襄子总能面不改色地化解这种侮辱。他的忍让,让智伯越来越不把他当盘菜。

  当初晋国骚乱的时候,中行氏及范氏遭到毁灭打击。他们的门客树倒猢狲散,纷纷寻找新的主子。其中一位叫豫让的人,投靠在智伯的门下。智伯这个人在外面虽然霸道,但对待门客却是彬彬有礼,嘘寒问暖无微不至。领导的关怀,让曾经饱受寄人篱下冷落的豫让,无数次感动到泪眼朦胧。

  但是,霸道的智伯最终却栽倒在赵襄子的脚下。原本他是带着韩、魏两家攻打赵襄子,没想到反过来三家里应外合把他做了。智伯一死,晋国便进入了赵韩魏三足鼎立的时代。赵襄子杀死智伯之后,为了解气,用智伯的头骨做了一把酒壶。(也有说做成尿壶的)。没想到,他的举动,激怒了逃亡的豫让。

  士为知己者死。豫让一边回想智伯生前对他的好处,一边开始了他的刺杀计划。但是,豫让的运气实在太差。第一次,豫让冒充民工到晋阳宫中修厕所,好不容易等赵襄子入厕,还没等动手,就被有心灵感应的赵襄子发现了。了解到豫让刺杀的原因后,赵襄子很赞赏豫让的这份忠义,当场就释放了他。

  为了保证下一次刺杀的成功,豫让残忍地选择了毁容。他全身涂满树漆,让皮肤溃烂不堪。怕被人听出口音,豫让索性吞下炭火,嗓子顿时变得嘶哑。改头换面的豫让,故意和妻子擦肩而过,居然没被发现。他感觉这一次刺杀有望。手持利刃的豫让躲在赵襄子经过的一座桥下,等待这报仇的时刻来临。赵襄子倒是来了,但正准备上桥时,他的坐骑却发出惊叫。赵襄子当时就明白,有人要行刺。很快,桥下的豫让便被士兵捉住了。仔细分辨之下,赵襄子震惊地发现这个形如乞丐的刺客竟然是豫让。为报仇,把自己毁坏到这种地步,赵襄子明白豫让已经是自己无法改变的死敌。从赵襄子的叹息声中,豫让知道自己已经走到了生命尽头。他恳求赵襄子脱下外套,然后挥剑连刺三下,大吼一声“智伯,我为你报仇了”,转身割喉自尽。

  我们如今的人,已经很难理解豫让狂热的复仇举动。按照豫让的条件,只要他愿意,同样可以在赵襄子那里谋到一份差事,甚至会有一个很光明的前程。但是,智伯给予他的尊重与温暖,早已侵透他单纯的灵魂,再也无法替代。或许,在豫让看来,他人生最大的灿烂,只是不让自己苟且。

  悲情传说五:长平之战

  随着赵韩魏三家分晋,历史的河流顿然由春秋转入战国时代。三家之中,无论是地盘还是国力,赵国都是绝对的老大。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变革,再加上蔺相如廉颇这样能臣武将的打理,到赵孝成王时,赵国在战国七雄中如果自称老二,几乎没人敢称老大。

  但老大终究还是来了。地处西北边陲的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突飞猛进。终于,野心勃勃的秦国开始向中原伸出了他们的虎狼之爪。一山不容二虎,秦赵之间的战争终于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公元前262年,秦国率先攻打韩国,并且很快占领了韩国的边界城池。胆怯的韩国国君,无奈之下只好拿出上党郡向秦国求和。出乎意料的是,上党的军民却主动投靠了赵国。毕竟,作为晋国的分支,赵韩之间是那种砸断骨头连着筋的关系。为了保卫上党,赵孝成王派老将廉颇带着四十五万军队前去增援。随后,秦赵两军在长平(今高平市长平村)形成对峙。

  秦军的首领白起是战国时期令各国闻风丧胆的冷血人物。廉颇和白起第一次交手就吃败仗,从此老将高挂免战牌,硬是和白起耗了三年。时间一久,秦军几十万人马的粮草供应就有点跟不上趟了。白起很清楚,再这样耗下去,秦军的结果只能是不战自败。正在他犯难之际,秦国当时的国相范睢使出了反间计。很快,赵国的都城邯郸就流言四起。说廉颇已经老了,不是秦军的对手。秦军谁都不怕,就怕赵括。

  赵括是谁?我们现在都知道一句成语“纸上谈兵”,说的就是此人。赵括的父亲赵奢是赵国的著名将领,生前和儿子讨论兵法,经常会被反驳到哑口无言。赵奢临死前祝福妻子,以后赵国有了战争,可千万别让赵括领军,这小子看起来懂兵法,其实就是夸夸其谈,真正打仗就用不上了。秦国的反间计很奏效,赵王很快就宣赵括进宫,命他去长平指挥赵军。赵括的母亲知道之后,赶忙阻止,说儿子不是领军带兵的料。赵王心意已决,无论老太太怎么恳求都无济于事。到了最后,老太太只好向赵王求了一道旨,将来赵括如果打了败仗,不会株连家族。

  春风得意的赵括走马上任之后,立刻向秦军发起进攻。这下正中白起下怀,一边撤退一边把赵军一分为二,收尾不能相连。乱作一团的赵军渐渐困入白起早就布置好的口袋中,四十多天后,饥饿的赵军中已经发生人吃人的事件。殊死一搏的赵括带头突围,却惨死在秦军的乱箭之下。

  赵括一死,四十万赵军的斗志也随之瓦解,很快就投降了秦军。面对如此庞大的降军,白起知道,无论是留还是放,迟早都是祸患。最终,冷酷的白起释放了二百来位未成年兵卒回去报信,其余人马全部被坑杀在长平深深的壕沟里。

  自此之后,失去精锐部队的赵国再也无力与秦军抗衡。对秦国来说,能够打败最强的对手赵国,统一六国的梦想越来越成为可能。顺便提一句,那位坑杀赵军的白起将军,长平之战后选择告老还乡,并且再不肯带兵打仗。最终,因为抵抗秦王的命令,落了一个赐剑自尽的结局。

  在战国七雄之中,能够统一天下的,当初只有赵国和秦国有这样的实力。但是,历史从来没有后悔药可吃,2000年前的一步之差,让赵国错失了成为历史主角的机会。这份错失之痛,连同四十万飘荡的冤魂,至今依然是历史的后背抹不去的伤痕。

  悲情故事六:满门忠烈杨家将

  因为出过15个大大小小皇帝,山西太原被冠之以“龙城”的外号。在这15个皇帝中,最后一个是北汉的末代皇帝刘继元。刘继元手下有位叫杨业的大将,为人忠勇,武艺高强,江湖人称“杨无敌”。但是,无敌的杨业终究挡不住历史潮流,就在刘继元献出晋阳城向宋朝称臣之后,杨业依旧在残破的街巷中与宋军肉搏。直到刘继元排出亲信来劝降,杨业大哭之后这才放下武器。

  如今的山西代县城里,有一座醒目的钟鼓楼。钟鼓楼上悬挂着两块沧桑的牌匾,一块是“威震三关”,一块是“声闻四达”,说的就是杨家将的事儿。杨业归顺宋朝之后,很受当时的皇帝赵光义的重用,被任命为山西防御契丹的边关大将。杨业一上任,马上在契丹出入的路口修起六个兵寨,并在随后对契丹的战斗中大破敌军。从此,只要杨业镇守,契丹只有望关兴叹,不敢靠近半步。

  但皇帝赵光义并不满足。杨业的屡次大胜,让皇帝有了彻底解决契丹的想法。公元?986年,宋朝兵分东、西、中三路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北伐。 很不幸,东路军刚刚出兵就遭到契丹主力军的迎头痛击,惨败而归。噩耗传到中路军那里,当时就乱了阵脚,??掉头就往回撤。只有杨业和潘美所率领的西路军势如破竹,接连收复不少失地。但是,随着其他两路军的失利,契丹集中起所有兵马向杨业展开凶猛反扑。敌众我寡之际,为了保护边境居民内撤,杨业与当时的主帅潘美及监军王诜发生了争执。按照杨业的主意,一边派骑兵保护百姓,一边派弓箭手埋伏在契丹必经之地陈家谷,安全撤退应该不是问题。但是,监军王诜否定了他的意见。在王诜看来,你杨业不是号称无敌吗,怎么就不敢和契丹决一死战,是不是有什么小算盘呢。杨业被逼之下,只好率兵出击。临行之前,深知此仗必败的杨业留着眼泪恳求主帅潘美,一定要在陈家谷埋伏弓箭手,一旦兵败,也好在这里射退契丹兵马。但是,杨业万万没有想到,他前脚刚走,潘美就在王诜的威逼下,撤走了埋伏在谷口的弓箭手。

  军事力量的悬殊,让杨业苦战之后还是难以挽回败势,只好便打边退,到陈家谷时,疲惫不堪的杨业惊讶地发现,谷口空荡荡毫无一人。又是一番苦战之后,杨业受伤坠马,被契丹军擒获。契丹国王一心想收复这位令他既欣赏又恨之入骨的将军,无奈杨业誓死不降,绝食七日后悲壮去世,时年60岁。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lishidiangu/299288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