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公开课二等奖《前方》教学设计(2)

熟悉的人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三)重点语句、疑难语句探讨

  1、方法点拨:对于重点词句、疑难语句的含义的准确把握,应结合语境,即全文的立意,作者的感情倾向,语句所在段落以及前后段落内容的叙述,这些内容可以帮你找到问题的答案

  2、结合语境,联系现实,质疑讨论过程设计为先由学生质疑或教师提出问题,然后指导、组织学生探究、交流

  (1)“路”“家”“旅途”“前方”等词语的含义的理解

  找到文中的相关语句:第九段中“路连着家与远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方流浪”“是命运把人抛在了路上”“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这些句子中的.“路”“家”“前方”等有的是本义,有的是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简言之,凡与“命运”、“内心”有关的词都具有语境义。

  “无家可归”的“家”指心灵家园,精神的归宿,理想的皈依之所“漫无尽头的路上”与“通往前方的路”中的“路”指人生之路“前方”指未经历的人生第10段中的“旅途”也是如此。

  (2)读文中举的例子后,再结合现实谈谈对“无家可归”的理解。

  例如现实中的人们生活贫困的时候,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艰苦奋斗,以苦为乐,生活充实一旦生活富裕奔小康,忽然感到生活没有了奔头,不知何处是归程,心中茫然而惶然……有了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其实这是人类精神和理想无所皈依的现实状况,一种灵魂的空虚感和焦虑感。

  这种信仰危机在学生亦有,如“星座占卜”。

  从这个层面上,文章用“无家可归”其实揭示的是人类精神状况中的三重悲剧:

  一、人在“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二、“人无法还家”;

  三、“即便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作者由离家想到人类的精神境遇,充满了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3)“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的含义

  人生旅途之所以是一场苦旅,是因为理想难以实现,精神难有归宿人在外流浪,总在惦念家园,可回到家,却发现这不是自己理想中的那个家揭示了人精神无处寄托的悲剧。

  (4)“即便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这句话的含义。

  是指人们找不到精神的归宿,找不到精神的栖身之所就如佛家所说“只有房子没有家”,这是一种近乎宗教般的皈依感。

三、拓展探究

  1、读完全文后请同学们回答最后一段的问题:“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如果这些人们没有精神的追求,没有精神的皈依之所,那么前方就是“旷野”,即便是前方是生他养他的家,也永远是“旷野’!

  2、文章读到这,我们忽然发现作品由开始的轰轰烈烈,转入到深沉、厚重的悲悯之中作家为什么要向我们揭示人生悲剧性实质?是不是要我们视人生为畏途,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呢?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

  恰恰相反,人们正是有了追求、有了理想,才不空虚,才不茫然、惶然,才有有家的感觉,而这正是人类进步、发展、壮大的前提人有痛苦并不可怕,关键是不要放弃追求,这才是人生的崇高之处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宙斯罚他一次次把滚落山下的巨石推上山顶,西西弗斯在这日复一日的悲壮宿命中获得挑战荒谬、战胜庸常的成就感也正为此崇高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也要为人们送去祝福”,文天祥鞠躬尽瘁,死而不已,化作厉鬼也要与敌人抗争……

四、课堂小结

  作者以悲悯的眼光,赋予家以人文内涵,家不仅是生我养我之地,更是我们的精神寄托,同学们为了精神的故乡,让我们一起向快乐出发,奔向前方!

五、布置作业

  自读《想北平》,自己填写“对话栏”

板书设计

  前方

  曹文轩

  家路前方

  (精神家园)(人生之路)(未经历的人生)

【公开课二等奖《前方》教学设计范文】相关文章:

1.《前方》公开课教案

2.公开课《画》教学设计范文

3.《前方》说课稿范文

4.《前方》教案

5.《前方》教学反思

6.《前方》教学反思3篇

7.秋水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8.公开课《鸟啼》的教学设计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shuxideren/342421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