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作文的改革教学思考总结(2)

思考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二、

  根据上述,窃以为作文教学改革可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第一,作文指导——变封闭型为开放型

  半个多世纪来的作文指导,都是一读范文,二命题,或给材料,三讲解,从审题立意到选材安排,四提要 求,注意事项。封闭型,四步曲,唱腻了,师生双方都没有兴趣。无数反馈信息表明,如此指导,学生写出的 作文从立意到构思,甚至遣词造句,都大同小异,千篇一律。如果改为开放型,情况大不一样。所谓开放型, 我的理解和做法是教师少指导,让学生先直接进行写作。具体说,就是将作文指导分两次进行。作前,结合阅 读教学,精要简明地介绍一点写作基础理论知识,侧重文体知识;作中,再根据学生写作情况具体提出修改加 工意见。或许有人摇头,说如此无异于纸上谈兵。然而,我以为作文确如古人所说:“定体则无,大体则有。 ”各类文体的文章,还是有其“规”可循,有其“方”可行的。所以,作文指导就要简要地讲讲有关“规”和 “方”的知识,这是必要的,可行的。比如,写议论文,就简要地说说议论文的思路,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用范文澜先生的话说:“根本宗旨在于讲明作文的法则。”至于应当提出什么论点,应当选择哪 些论据,应当从哪些方面论证等等,大可不必统一“指导”。

  实际上,开放型指导比封闭型指导花的时间要多些,可是,这样训练,既符合信息论,又优化了作文指导 ,使信息输入与信息加工交错进行,相辅相成,感悟效果明显。学生写作实践表明:不仅有针对性,有效果, 而且很有个性,如同他们的脸,各不一样。

  第二,作文批改——变一支笔为几十支笔

  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师的一大沉重负担,白天改不完晚上改,在校改不完带回家改。教师花的精力和时间 很多,学生所得却很少。原因很简单,批改陷入传统的学生作文,教师批改,互不联系的落后状态中。批改批 改,批批改改。教学论告诉我们,作文批改应当是师生共同的思维活动,应当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传统 批改的明显弊端在于局限于教师一方。

  如果变一支笔为几十支笔,立即会出现崭新局面,立即会产生教学“共振”的最佳效果。所以,《全日制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明确指出:“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可指导他们自 己修改,或组织他们互相批改。”变一支笔为几十支笔的具体做法是:一指导学生自改,二组织学生互改,三 组织学生集体改,四教师批改。同一篇作文,一般须用几种批改方法。因为同一方法用长了,难免模式化、程 式化,乃至僵化。

  实践表明,变一支笔为几十支笔,完全符合认知规律,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在作文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 动了学生积极思维和认真推敲的积极性,而且参与批改的过程就是再学习和再提高的过程,它促使学生在感性 和理性结合上产生新的飞跃,写作水平在实践中获得提高。

  第三,作文评讲——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传统的作文评讲是“一言堂”,教师一个人唱独脚戏,朗读优秀作文、剖析典型病例、指导修改等。学生 长期处于接受者或被审批者的地位,这实际上是“满堂灌”、“填鸭式”在作文教学中的反映。结果,自然滋 生厌恶情绪。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无论是优秀习作,无论是典型病例,都可以变教师一个人评 说为师生共同议论,各抒己见。这时,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其中一员。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都十分明显。师 生相互切磋,各显其能,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实践表明,如此信息传递,师生才能高度协调,也才能产生同 步共振的高效果。自然,有时会出现分歧,但是真理越辩越明,经过讨论,评价会逐步趋于一致,达到预期目 标便可结束。

  “群言堂”评讲是学生露一手的好机会,也是品评和接受品评的好方法。人人动脑筋,个人显其能,大家 有长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普遍获得提高。

  第四,作文训练——变单一式为复作循环式

  大凡作文,都是一次指导、一次写作、一次批改、一次评讲、一次发还。这个训练程式实在是得其表而失 其里,是少慢差费的初级训练。

  根据“三论”理论,我的作文训练采用小重复大循环的模式。小重复即复作,指一篇作文一次写不好再写 第二次,第二次还不满意再写第三次,直到规范化为止。复作的过程是再认知再掌握的过程,即从不甚懂到理 解,从不甚会到把握的过程,即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过程。比如训练议论文写作,学生对“三大块”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正论)、解决问题(结论)把握不住,我一不替学生代写,二不只写几句 批语就了事,而是教学生差什么补写什么。如此边实践边认知,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议论文的大体思路。与其让 学生糊里糊涂写十篇,不如教学生写好一篇。

  大循环是指文体、题材类别和命题类型而言的。中学生一般要求能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一定阶段 集中写一种文体的文章几篇,然后换一种文体再写几篇,这是一种循环。第二种,进行题材类别的循环训练, 如理想方面写两篇,一篇记叙,一篇议论;爱祖国方面写三篇,一篇记叙,一篇说明,一篇议论。第三种,不 同命题类型循环训练,比如全命题、半命题、给文字材料单作、给文字材料多作、看图作文、选题作文等等。 这样多途径进行循环训练,不仅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明显地有利于“以不变应万变”能力的培养 。

  第五,作文活动——变室内为社会

  长期以来,学生写作属于闭门造车,更缺少竞争。因此,写来写去不见成效。改变这种局面的途径有两条 :一是鼓励学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二是组织学生参加各 级各类作文大赛。只有“声声入耳”“事事关心”,才能把学生的视线引向大社会,写作题材才能丰富;只有 经常参与竞争,才能为满足中学生的表现欲提供一定的机会,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智能。组织参赛,学生写 作积极性空前高涨,写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第六,作文发还——变揣进抽屉为相互传阅观摩

  作文发还算是作文教学的最后一道工序。一般做法,或让科代表在评进前发下,或教师评讲时在课上发。 学生一般又只是看下分数和评语,便迫不及待地揣到抽屉里,效果甚微,亟待优化。我不发给学生本人,改为 分组交叉发放。发到学生手之后,要求他们边看同学同题作文,边做笔记,记下意见、感受。然后,同桌交换 、前后桌交换、邻桌交换。这样,每位同学起码可以看八位同学的同题作文,且都作了笔记。最后,物归原主 。各人再看自己的作文,进行比较思考,再改一次自己的作文,还把笔记整理出来,写成短文。如斯,就把作 文发还变成可控制的信息传递过程,变成一次优化了的作文训练。这个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我比 照的过程。这种作文比照过程,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和有效的借鉴性。这不但让每个学生享有了赞扬和批评的权 利,而且有利于学生自我提高写作水平。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sikao/15545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