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空气》说课稿(2)

外貌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空气》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情感目标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标

  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五、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内容应以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所以,本节课题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我把本课题分为两节课,下面主要讲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出示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提出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1/5的?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展示实验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内容: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4、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5、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

  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小结: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这样的物质叫做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6、作业:完成课本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

  课题1 空气

  (第一课时)

  一、空气的组成

  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现象: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白烟产生,并放出热量,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流到集气瓶中,并上升至约1/5的地方。

  (2)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 → 五氧化二磷

  (3)小结:

  名称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化学式 N2 O2 CO2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2、混合物与纯净物

《空气》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这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中的第一节。下面我从四个方面介绍一下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这节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的第一节。是继第一章生殖第二章消化之后对呼吸系统结构与功能等知识的学习,也是学习本章后两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空气质量与健康的基础。学习生物学知识的价值之一就是增进人类的健康.本节课也是学习生物学的要实现的终极目标之一“了解自己,增进健康”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对本章的具体要求是: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了解水平);

  2、概述人体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理解水平);

  上述第二个要求,既可以让学生明确呼吸作用的含义,又可以使学生在弄清呼吸作用的意义、价值的基础上,激发学好本章知识技能的兴趣和动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

  重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道的作用。

  难点:如何通过资料分析,想象并理解呼吸道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表现自我,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引用资料、图片,结合运用多媒体,多联系贴近生活的实例,尽力通过学生的切身感受和体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人的生命和呼吸息息相关。

  四、教学方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教程中着重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交流、讨论。

  五、教学过程分析

  1、教师提问: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学生动脑思考后自由发言。)

  2、如果你捏鼻子,闭嘴,有什么感受?(学生实际体验,通过思考,描述感觉,回答问题。)

  推进新课 板书: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人的呼吸是由呼吸系统来完成的。首先,我们来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板书:一、呼吸系统的组成)

  请看书43页图Ⅳ-25,思考:呼吸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演示课件:呼吸系统的组成。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一个通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叫呼吸道。

  请学生谈谈捏鼻子,张嘴;不捏鼻子,闭嘴;捏鼻子,闭嘴的感受。根据不同的感觉来推测呼吸道的作用。(板书:二、呼吸道的作用)

  请阅读44页资料分析,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寻找答案。

  1.呼吸道有什么结构能保证气流通畅?

  演示图片:气管呈C型的软骨、喉部的软骨、鼻骨与软骨。

  学生讨论得出:骨与软骨作支架,使整个呼吸道畅通。

  2.呼吸道除了保证气流的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

  情景:在冬天张大嘴巴呼吸和用鼻呼吸感觉有什么不同?

  演示图片:鼻黏膜

  用鼻呼吸,黏液能湿润空气,鼻毛能清洁空气。鼻黏膜内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温暖的血液流经鼻腔时,散发出许多热量,可以温暖吸入的空气。

  可见,呼吸道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

  演示图片:北欧人和赤道人的鼻子。提问:北欧人鼻子的特点与他的生活环境有关吗?

  人类在长期的计划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种适应环境的特点。

  3.有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为什么?谁来谈谈你所查阅到的有关呼吸系统的疾病?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汇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尘肺、肺炎等。

  学生讨论得出:呼吸道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生活在空气污染较严重的环境,就可能患呼吸系统疾病,如尘肺等。

  因此,我们要保护好环境,减少空气污染,尤其是不要随地吐痰。

  4.痰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不要随地吐痰?

  演示:气管壁纵切图

  痰中含大量的病原体,如流行性感冒、肺结核、肺炎、麻疹、百日咳以及白喉等都可以通过痰来传播。痰干燥后,其中的细菌就会随灰尘漂浮到空气中。结合SARS对学生进行卫生教育。

  通过资料分析,你能概括出呼吸道有什么功能?

  学生讨论得出呼吸道的功能:气体进出的通道,并对进入体内的空气具有温暖、湿润、清洁的作用。

  板书:三、 吞咽与呼吸的关系:

  教师出示“吃饭时大笑会呛着”的小漫画和“吞咽与呼吸关系图”,引导学生叙述吞咽与呼吸的关系,鼓励学生发言,谈体会。

  学生观察“吃饭时大笑会呛着”的小漫画和吞咽与呼吸关系图。谈体会及家长对此事的看法。形成“食不言”的正确观点。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掌握了哪些知识?对呼吸道的作用有哪些新的认识?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内容。学生多人站起来发言,互相补充,比较完整的进行了小结。

  巩固练习

  1、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 )和( ) 组成的。

  呼吸系统具有适合与外界进行( )的结构和功能。

  2、呼吸道不仅仅是气体的( )。

  它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其 、 、 。

  3、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 的。

板书设计

一、 呼吸系统的组成

  1、呼吸道

  2、肺

二、呼吸道的作用:

  1、气体进出的通道。

  2、具有温暖、湿润、清洁空气的作用。

三、 吞咽与呼吸的关系:

  布置作业 P46 第1、2.

  总体设计思路: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生物”这一理念,适当借鉴了其他学科的教学长处。通过纵向横向的对比,突破教学重难点。最后,以诗一般的结束语,给学生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waimao/353692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