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日本》说课稿(3)

微笑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日本》说课稿3

  【说设计理念】

  跨入21世纪的大门,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正在受到巨大冲击,探究性学习的观念正在不断深入人心。

  现代教育观认为,知识不仅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分析、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甚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的学习,从而达到学会学习,。

  本着以上观点,我进行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以适应未来的终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教材是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一章的第一节《日本》的第一课时,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国家地理,是学生在学习国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个国家。同学们学完亚洲后已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以后还会学习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等.日本这一节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日本,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日本”一节不论在新教材还是老教材中,都是重点讲解的国家,且对后面的国家教学,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日本第一课时部分内容主要为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多火山、地震的成因及预防。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如何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已有了一定得基础,通过板块运动学说的学习也了解了一些地震发生的原因。但学生对灾害的影响和预防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些知识点也就成为本节课学生探究的重点。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地理教学课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a.掌握认识日本的地理位置特点的方法,并会举一反三。

  b.了解日本突出的自然灾害:多火山和地震,并分析成因。

  过程与方法:

  a.重在认识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主要灾害及成因分析的方法。

  b.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a.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及生活技能,使他们懂得地震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b.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c.培养学生关于探索地理事物因果关系的学习习惯.

  【说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以上教材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1.日本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2.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教学难点】

  1. 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2.分析一个国家的位置、地形的方法。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日本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城市及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成因分析,内容在前面已经接触过,有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中国和日本面临同样的问题,通过对比学习,学以致用,真正落实新课改的精神,使学生学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难点是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分析,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一是造成多震的原因是位置、地形等多方面的因素,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较差,难以将诸多的地理因素综合在一起,得出结论。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设计成一课时,关于日本多震的原因及预防,主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说学情】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一学生,经过前半学期的观察,感觉学生的基础较好,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完全有可能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另外,学生通过学习本册书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也积累了一定的读图、识图能力和活动探究能力,让学生独立或在合作中进行读图、识图并分析相关问题 ,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以上都为本节课以探究活动为主来进行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说教法】 读图导学法、活动探究法、比较教学法

  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活动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日本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地理知识的判读并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多媒体,精心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探究问题的兴趣,达到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作为刚刚步入初一的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地理学习上可能存在差异性,基础弱特别是读图、识图能力差的学生不一定能适应探究式的教学,设计畅所欲言、答疑解惑很必要,学业优良的学生会不满足于教材现有内容,会提出一些边缘性或更细的问题,教师不能限制其思考,在课堂上或课下进行指导,从而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

  【说学法】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

  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解决每一个活动探究的问题,由“现象”到“本质”,通过归纳总结,不断使自己的认知升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采取合作交流的方法,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方面渗透学法: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weixiao/347567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