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生物说课稿(2)

小猫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生物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 单元第 节内容。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 这部分内容,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高中生物知识体系中也占据着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本内容包含的一些重要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样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结构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识记:

  理解:

  2、 能力目标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接下来说说教学的重、难点在仔细研究了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本章的重点在于: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XXX是本章的难点xxxxxxxx较抽象;学生缺乏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四、 说教法

  接下来,我简要地说说教法。

  生物是一门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的知识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只有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自己的思辩能力。

  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的三种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相关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 说学法

  学法上

  这节课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六、 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突出XXXX重点。各项活动的安排也应该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一部分、我们将花(3—5分钟)时间,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在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其次也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习的欲望。

  第二部分、讲授新课:这部分将占去大约(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需要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为学生分析教材的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动化和兴趣化。

  此外还应该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课题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第三部分,课程最后需要留下(3—5分钟)、用于小结和强化认识。

  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也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的素质差异,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拉开作业间的难度差异,进行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生物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生物的进化”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7单元第21章第二节的

  内容。生物进化是一个极其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在了解了生命的起源之后来学习生物的进化,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生物进化的学习,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认同生物与环境的和谐,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圈,关爱生命的情感 。本节内容分为 “生物进化的证据”、 “生物进化的历程”以及“自然选择学说”三部分,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延伸,又是以后学习生物多样性知识的基础,在本章和本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关于“生物进化”的要求是“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认同生

  物进化的观点。”

  《成都市初中生物毕业考试说明 》中关于“生物进化”的测试水平为“Ⅰ ”级,属于

  了解层次。(即: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 进化的。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和基本规律。

  3. 简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4. 认同生物进化的观点。

  能力目标:

  1.在观察相关生物化石、形态构造等图片过程中,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分析综合能力。

  2. 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用比较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化石资料的搜集,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热爱科学的态度。

  2. 学习达尔文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能以科学的角度来解释和揭示生物的进化。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1.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势。

  2.地球上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

  3.自然选择学说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难点: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四).课时安排及教学准备

  1、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生物进化的证据、 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第二课时: 自然选择学说

  2、教师准备:视频、图片、资料、器材等。

  3、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及自制“生物进化主要历程”拼图游戏板。

二、说教法

  本节课始终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多媒体等直观手段以及启发式谈话法,通过问题导向,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对于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三、说学法

  通过一年多生物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物探究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因此,本节课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科学探究、小组合作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同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生物进化的证据及主要历程

  (一)、新课导入:播放侏罗纪公园片段

  提问:现在还有恐龙吗?我们怎么知道以前有恐龙存在?有哪些证据能说明生物是进化而来

  的呢? 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二)、探究新知

  1.生物进化的证据

  (1). 古生物学证据——化石

  组织学生观察三叶虫化石、恐龙骨骼、恐龙蛋和恐龙足迹化石图片。学生观察、分析、

  讨论后,总结出化石的概念(古生物的遗体、遗迹和遗物)。

  思考与交流1: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所收集的化石资料,化石证据说明生物进化的趋势是怎样的?

  2.展示不同地层化石模式图并提问::从地层中化石的生物结构看,你发现了什么?从早期到晚期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你能进行归纳吗?

  小结:底部是早期形成的地层,上部是晚期形成的地层。总结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特点:

  在越早形成的地层中,生物的种类少,生物的结构越简单、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中,生物的种类多,生物的结构越复杂、高等。化石在地层中按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成为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也是直接的证据 。

  思考与交流2:

  从现在科学家已经发现的化石,我们可以作出怎样的推测?观察始祖鸟的化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始祖鸟与现代鸟类、爬行动物有哪些相似点?(始祖鸟嘴里有牙齿、有爪与爬行动物相似,被覆羽毛、有翅膀、有喙又与鸟类相似。)我们从始祖鸟身上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该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总结的能力。)

  想一想,生物的进化除了化石以外,还有哪些证据?

  (2).胚胎学证据

  生物进化的证据还有很多,但无论是胚胎学的证据还是古生物学证据,科学家通常采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向学生展示八种脊椎动物和人的个体发育图,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

  观察讨论思考:图中胚胎发育有何特点?

  (3).比较解剖学的证据

  观察鲸的鳍、马的前腿、猫的前肢、人的手臂、蝙蝠的翼,思考:这些动物的前肢形态、功能都不同,但相似点是什么?

  (4).分子生物学证据

  科学家还可以从更加微观的角度推测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例如:细胞色素C是一种缓慢进化的蛋白质,人与下列生物细胞色素C差异数比较,你可以做出怎样的推测?

  黑猩猩 0 鲨鱼 23 马 12

  向日葵 38 苍蝇 25 牛 10

  酵母菌 44 小麦 35 鸡 13

  思考:从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形式到现在形形色色的生物,究竟经历了哪些进化环节呢?

  2、生物进化的历程

  (1).科学家通过对一系列岩石年代的测定和排序逐渐排出了地球的历史年表,这就是地质年代表。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生物又是如何进化和发展起来的呢?观察地质年代与生物进化历史表。提问:从图片中可知生物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

  (2).利用自制的“生物进化主要历程”拼图游戏板分小组开展拼图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配合得好,能迅速而准确地把进化树重新拼合起来,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3).小结:植物、动物进化的历程

  (三)、课堂小结

  一、化石记录显示:形成早的古老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而低等,形成晚的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多,结构复杂而高等。

  生物进化总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二、地球上的生命史:太古代、元古代、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前寒武纪时期──细菌、藻类时代;

  古生代时期──真核藻类、无脊椎动物、裸蕨植物、鱼类、

  蕨类和两栖类时代;

  中生代时期──裸子植物和爬行类时代;(哺乳动物和鸟类开始出现)

  新生代时期──被子植物、哺乳类时代;人类时代、现代动物、植物。

  (四).巩固提升: 1.自我检测:成都市初中生物毕业考试 题集锦(一)

  (07年)11. 化石是最有说服力的生物进化证据。始祖鸟和孔子鸟等化石证实了现在的鸟类起源于古代的.:( )

  A. 鱼类 B. 两栖类 C. 爬行类 D. 哺乳类

  (08年)11、下列各项中,与生物进化的总趋势不相符合的是:( )

  A、从简单到复杂 B、从低等到高等

  C、从水生到陆生 D、从个体小到个体大

  (09年)7. 从不同地层中发掘出来的大量化石表明,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①从简单到复杂;② ---------- ;③ ---------- ;

  (10年)7. 化石是最有说服力的生物进化证据。化石记录显示:形成早的古老地层中,化石生物的种类 --------- ,结构------- 。

  (11年)5. 从不同地层中发掘出来的大量化石表明,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①-------- ;② -------- ;③从低等到高等。

  (13年)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趋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 B、低等生物→高等生物

  C、体形小的生物→体形大的生物 D、结构简单的生物→结构

  10、中生代陆地上繁盛的动物、植物分别是( )

  A、两栖类、藻类 B、爬行类、裸子植物 C、鸟类、裸子植物 D、哺乳类、被子植物

  2.《新课程实践与探究丛书》P4-6

  五.板书设计(略)


生物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节内容。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要求学生理解(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原理的内容比较抽象,教材先让学生仔细体验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使学生感觉到呼吸的存在。这只是一个粗略地认识。通过对胸围差的测量和计算进入科学的认识。学生通过切实的测量和计算,完善学生的对呼吸运动使胸廓容积变化的认识。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胸廓的变化,而不是“听”到胸廓容积的如何变化。对于呼吸运动的完成,通过演示肋间肌收缩与肋骨、胸骨位置变化的实验、模拟膈肌运动的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对于气体为什么能进出肺,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了气体交换后,是经过血液循环的运输而到达组织细胞的,血液成分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可以加深对第四章中有关血液循环,以及动脉血和静脉血概念的理解。

二、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求知欲强,记忆方式还是以形象记忆为主,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一定的生活经验,均可成为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同时,由于七年级学生自我总结能力还不强,学习方法和知识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因此教师也要在课堂要多加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感知呼吸时胸廓容积的变化;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胸廓容积变化与气体进出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观察模型和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以及科学实验能力;

  2.通过分析同学之间胸围差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外界气体如何进出肺,肺内的二氧化碳如何排出。

  难点:

  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五、说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法、合作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采用问题导入的方式,师:“我们每个人一来到人世间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呼吸,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部分内容。”通过层层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进行积极的思考。同时也很好的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

  (二)新课教学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1)初步感知:多媒体展示肺结构、亲身体验呼气、吸气胸廓变化

  教师出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位置结构图,说出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每分钟大约呼吸16次。

  请同学们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细心地体会一下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及肋骨如何运动,在此基础上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当深吸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当深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变小。

  这样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整体感知肺的结构,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胸部两侧呼吸的变化,一方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对此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过渡)刚才同学们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是否与科学事实相符呢?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呢?

  (2)科学感知:测量胸围差,探求呼气、吸气时胸廓容积的变化。

  学生阅读有关的课文后,一组同学上讲台给全班同学进行科学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过程,然后组织每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胸围差,教师从旁提示、指导。通过示范,保证测量的科学、规范性。同时,作为教师也适时的进行引导,从旁协助,最终保证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学生实验:测量胸围差,用数据证明胸廓容积的变化

  测量方法:三人一组(男女分开)、设计表格,做好记录。为了数据准确,应测定三次,取平均值,然后计算胸围差。

  组织学生讨论:

  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差别,原因是什么?

  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吗?

  教师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

  我们的胸围差(不)明显。同学间的胸围有差异,这与年龄、性别以及是否经常锻炼有关。胸围差并不能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隔肌的收缩和舒张也会影响胸廓的容积。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探求新知,教师的组织引导,启发思考等方式,帮助学生培养勤于思考,科学探求的习惯,从而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深入理解分析:演示实验及多媒体展示

  教师演示模拟膈肌的运动实验,学生讨论:小气球代表什么?(肺)橡皮膜代表什么?(膈肌)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当橡皮膜收缩时,气球胀大;当橡皮膜舒张时,气球回缩),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思考谈论,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所学知识,借助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让学生更高的学习知识,理解知识。

  然后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膈肌的收缩和舒张。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运动,并进行讨论:

  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时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运动的?

  胸廓容积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边观察边讨论,互相补充后做答当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呼气时正好相反。通过观看多媒体的演示,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后期学生的讨论总结,可以很好的锻炼他们的合作意识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4)总结提升,课外运用

  学生分析、归纳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缩小,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形成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才使气体能够进出肺泡。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肺随着扩张,肺内气压缩小,气体入肺;呼气时正好相反。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师生的归纳概括,一方面将知识进行了一个很好的整合,形成系统性并融入学生已有认知,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师提问题,学生讨论: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为什么?(胸廓的扩张受到影响,吸气受到影响,不能正常呼吸,体质下降。)以此,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以及学以致用,进而提高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三)总结归纳

  师生共同回忆一下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及过程。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知识的系统化学习。

  (四)拓展思考、布置作业

  学生思考:气体到达肺部以后发生什么变化?又是如何到达全身各处的呢?

  长期端坐在办公室的"白领阶层",习惯于"短暂呼吸"。因为他们长期正襟危坐,胸腔受到压迫,吸入的新鲜空气尚未深入肺叶下端时,便匆匆地呼气了,严重影响了其健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以及课下查阅资料,是否给他们以一定的建议。

  一方面引导学生自主预习下节课内容,为下节课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提建议的方式,再次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欲望,让他们感受到知识可以学以致用,给人类带来的帮助。

【有关生物说课稿4篇】相关文章:

1.生物说课稿

2.生物说课稿

3.生物优质说课稿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说课稿

5.关于生物课说课稿

6.【精品】生物说课稿4篇

7.【精选】生物说课稿九篇

8.生物必修三说课稿

9.生物说课稿汇编9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xiaomiao/432966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