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说课稿(3)

夏天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说课稿 篇3

  我说课的内容选自湘版美术教材七年级上册第7课《灯与光》,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我准备从教材分析与处理、学情、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本单元教学是利用立体构成结合平面构成的基本方法进行纸质灯饰的设计与制作,把课堂设计教学与生活实际运用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美术学习活动,树立合理选择材料的意识,逐步形成设计意识。本单元需二课时。第一课时为学习指导阶段,通过灯饰知识与技能方面学习,初步形成设计意识。第二课时为设计制作阶段,通过创意物化过程的实践,促进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的培养。这里重点说第1课时。

  考虑到小学到中学阶段美术学习的递进关系,及本校学生美术学习状况呈现不同层次等因素,我把课题定为《灯饰DIY》,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前提,了解灯饰制作的基本理念与方法为基础,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和一定的技术意识为目标,为下一阶段的创新体验做好铺垫。本课是设计思维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切入点。

  根据设计应用领域学习目标及教材教学要求,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的基础上,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1、能够选择纸制材料制作圆筒造型灯饰,尝试运用装饰手法美化灯饰。2、了解灯饰造型设计方法及灯饰材质的选择和处理。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灯饰装饰手法及制作方法,学生能获得一定灯饰知识与技能。2、通过赏析引发学生进行多种造型设计创想;引导学生合理选择和处理材质。

  3、拓展延伸,倡导“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知灯与人们生活情感关系。2、感受灯饰的造型美感,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3、培养自主学习及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

  设计活动是设计思想和创意物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进行必然需要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究并掌握灯饰装饰手法及制作方法。如何让学生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是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的关键,所以本课教学难点是灯饰造型的创新设计及材质的选择和处理。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标志着学生已经进入中学学习阶段,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标准来说,是学生“从美化身边环境”学段递进到“形成初步设计意识”学段的衔接点。课前对本校学生学习状况做了调查,小学有正常开设美术课的占少数,还有个别学生小学没上过美术课,造成美术各阶段的学习呈现断层。

  学生喜欢手工制作课程,有自己的审美观及需求。平面造型设计制作有一定基础,大部分学生根据课本提供的图例能了解灯饰制作的基本方法,参与体验活动积极性较高;但对于多种造型设计创想及材质的选择和处理上有一定难度,大部分学生的设计意识不强。受原有的学习方式影响,许多学生习惯跟着老师依样画葫芦,缺乏创新意识,需要改变学习方式来引导和培养其创新思维与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新课标指出合理利用材质和工具进行操作实践,通过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习进行创意制作,是构成设计应用领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活动的结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活动过程的本身。所以,我结合本校学情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把“DIY”理念渗透到整个活动过程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探究性操作体验;在探索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和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关注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示范辅导;并采用延迟评价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突破教学重点。力求通过引导、启发等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赏析中得到感悟,突破教学难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运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情境创设及播放图片资料并结合教师的针对性操作示范,不仅优化课堂教学;也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由创设情境——探究体验——启发感悟——拓展延伸四个环节构成。

  首先通过互动游戏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灯光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利用媒体展示美丽灯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且自然过渡到探究体验环节。在探究体验这个环节里,我是按梯度设置问题引发学习动机,借用简单的圆筒造型创设空白情境,让学生不受局限进行装饰处理,不仅为学生创建动手参与的空间;也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愉快,从而强化探究活动的心向,提高学习效率。通过点评帮助学生反思总结,并兼顾学生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示范指导,突破教学重点。学生获得一定的灯饰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为下一步学习及突破教学难点奠定基础。接着以设问方式来激起学生的探索欲,从而进入启发感悟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在赏析中得到感悟,引发学生进行多种造型设计创想,并引导他们选择生活中的废弃材料,变废为宝,突破教学难点。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去探索颜色、形状、材质、灯光之间的关系和相互的影响,对课堂问题进行拓展延伸,传递“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为下节课的`“创意物化”做好铺垫作用。

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端午的鸭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我国部分地区的节日风俗,民间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学习这个单元能够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并通过这些民俗风情去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本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的民俗风情。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学生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需要教师指导。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确立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自然传神的表现手法。

  3、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方法

  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富有表现力。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

  1。采用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心品味;2。合作探究法;3。延伸拓展法(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教室走向社会,增加知识储备)。

四、教学过程

  1、导语: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家乡过节日的风俗,少数民族同学也可以说说本民族的过节习俗。如果让你写文章来介绍你会怎么写。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汪曾祺是如何介绍的。

  2、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投影作者简介和字词

  (2)概括文章各段大意,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文意。

  思考:本文的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初步阅读,归纳出文章先从端午的风俗谈起,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高邮的鸭蛋,最后涉及正题,端午的鸭蛋。

  (板书)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3)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习俗?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家乡的鸭蛋?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时孩子们是如何把玩鸭蛋的?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设计这几个问题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信息的能力,进一步细读课文,从而理解作者对家乡的任何小事都如数家珍,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童年的怀念,从而突破重点。

  3、要求学生精读课文,选出自己喜欢的文句。小组进行交流,品味语言,多媒体显示汪曾祺的创作特点。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行文闲适自由,语言轻松幽默,趣味盎然,能够雅俗共赏。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品味文章语言,从而对教学难点进行分解。

  4、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1)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端午的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

  (2)我们新疆有许多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你知道哪些,介绍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发言,针对学生回答情况,教师进行点评。设计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对端午等传统节日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让学生认识到节日的习俗寄托了我们对美好生活期盼和祝福,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这个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语言生动讲述见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主动意识。

  5、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国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日渐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的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是他们认识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6、小结

  让学生畅谈学习本文的收获或疑惑,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

  7、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汪曾祺的《受戒》

板书: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风俗——家乡的端午——端午的鸭蛋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xiatian/427292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