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浅析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方法(2)

写作方法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五、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会

  7、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引用的句子;

  ⑤承上启下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在不同文体中其功能作用是不同的。

  8、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含义

  1、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

  2、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言外之义。

  3、结合整篇文章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9、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

  首先要从本句入手,注意修饰限制成分;

  其次要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这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

  第三,结合段意理解句子,准确性更高。

  总之,要注意句子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

  10、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

  技巧:作用要从结构上和内容上两方面考虑

  具体如下:

  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内容上(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结构上(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领上文)

  3、文末: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或画龙点睛、) 结构上(首尾照应, 结构完整。)

  11、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

  1 、划分段落层次方法

  1)按时间推进划分(时间词语为标志)

  2)按空间变换划分(地点词语为标志)

  3)按感情的变化划分

  4)按选材角度或内容的变化划分

  5)按逻辑关系划分(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

  12、划分段落层次技巧:

  简单说就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段意、层意的概括

  归纳层次大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二是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三是选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

  不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遵循基本的原则:一是力求完整,不能以偏概全;二是力求简洁,不要过多复述;三是力求明确,不能笼统含糊。

  六、记叙文的人称及其作用:

  第一人称使人感到亲切自然,与读者没有距离;

  第二人称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但用得不多;

  第三人称,是以“他”叙事。运用第三人称叙事,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叙述的角度比较灵活、自如。

  分析文中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描写是记叙文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运用描写手法,能栩栩如生地再现人物、事件和景物。描写主要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

  七、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A、人物描写及其作用

  类型: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

  人物描写方法作用:描写+对象+特征(性格)

  B、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伏笔。

  4、展示人物性格 。

  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八、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A.类型:记叙文中的议论,有先叙后议、先议后叙之分。

  B.作用:议论的目的在于揭示记叙事物所蕴涵的思想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抒情

  分类:一种是作者直接抒 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叫直接抒情;一种是寓情于景或托物抒情,叫间接抒情。

  作用:抒发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

  九、分析人物形象

  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语言特点 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2015浅析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方法】相关文章:

1.2015关于中考记叙文写作方法

2.2015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要点

3.阅读记叙文的方法

4.记叙文阅读方法指导

5.初中记叙文阅读方法

6.2015年中考记叙文写作方法及技巧汇总

7.2015中考作文的应考方法大全

8.2015中考高分作文的写作方法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xiezuofangfa/307334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