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汉族的风俗习惯为题目的作文(2)

习惯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语言文字

  汉族的语言为汉语,使用汉字书写。汉语属汉藏语系,按学术界较常见的划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七大方言(有许多不同的划分方法,参见汉语方言词条)。近几年来不少学者认为广西的平话、山西的晋语应与其他七大方言并列。对汉语标准语的规定,汉族所在的不同地区各有不同,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定为标准官话(以官话区的北京话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语言,其称谓因所在地的不同而分别称为普通话、国语、华语),香港定位标准粤语(广州话)。汉字的书写方式分别有正体字和简化字。 此外,有的学者还将闽方言分为闽南话和闽北话。这些方言有各自的分布通行地域,每个方言内部又可再分区划片,从而构成了汉语方言复杂,南北互不相通的语言状态。尽管如此,由于汉字的高度统一,对汉族具有强大的内聚作用,所以,我们似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汉字,就没有汉族。

  经济发展

  汉族历来以勤劳俭朴、富于创造精神著称。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这种“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始终占绝对优势。农业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物质基础,农业生产在历史上素称发达,尤其以发达的水利灌溉与精耕细作著称于世。历代都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其中有些一直造福至于现在。比如公元前3世纪中叶,秦蜀郡守李冰领导兴修的都江堰,不仅在古代使成都平原成为全国著名的粮仓,享有“天府之国”的美名,一直到现在,仍使成都平原受益无穷,作文素材《汉族的风俗习惯》。都江堰可算是古代水利灌溉工程的典型代表。在耕作技术方面,汉族及其祖先,自古以来一贯注重农时、改良土壤、轮休耕地,以及施肥、保墒、选种、培养新品种、改良农具,同时也不断从国内各民族中甚至从国外吸收新的作物品种和学习耕作技术。因而不仅创造了在古代堪称水平很高的产量,而且作物品种之丰富,也是世所罕有。手工业也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在高度发达的农业与手工业生产的基础上,古代科学技术如天文、数学、农学、医药学、冶炼术、建筑学等都在世界文明发达史上大放异彩,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火药用于作战,指南针用于航海,以及养蚕、织造丝绸、制瓷、制茶等技术,对世界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商业在古代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除以汉族为代表的农耕民族区之外,还有广大的游牧区、狩猎区和渔猎区各民族,这两大类民族之间农业、手工业产品与畜牧狩猎产品及其他土特产品的交换,不仅是生活的需要,而且促进了各族人民的生产发展。唐宋以来形成的“茶马互市”是汉族与各兄弟民族经济上互相补充、交流关系的主要形式。商业的发达,反过来有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至明代(1368~1644)中晚期,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尤其在江南地区一些城镇的手工业工场与商业中,资本主义萌芽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从19世纪中后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近代工业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同样主要是在沿海及交通较发达的内地大中城市汉族聚居的地区。  建筑形式

  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居住在东北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与华北基本相似,区别在墙壁和屋顶,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居住在陕北的汉族,则根据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为住房,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占耕地面积;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和律卯结构。由于南方各地习俗和自然条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异。如丘陵山地的楼房依山而建,江浙水乡则注重前街后河,福建的土楼庞大而美观,苏州的楼阁小巧而秀丽。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xiguan/21379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