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大学生社会实践刍议论文(2)

议论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二、社会力量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参与不足是社会力量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的集中概括,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参与意愿淡薄

  社会力量参与意愿淡薄源于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所抱持的“无关”“无用”“负担”的认知和评判。第一,社会实践“无关论”。长期以来,社会分工发展、行业领域的区分和功能化带来了经济的高效增长。社会各单位各司其职,只关注本行业、本单位的发展,普遍认为育人是教育部门自己的事情,是高校的责任和义务,因而较少参与高校的育人工作。第二,社会实践“无用论”。社会实践的目标是体现大学生自身和社会“双受益”的价值取向。然而现实中,高校在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时存在重受教,轻服务;流于形式走过场;疏于管理,指导缺位;缺少设计规划,与社会现实需要相脱节等问题,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社会的功能并未得到很好的发挥。长此以往,使社会各界逐步形成了社会实践活动“无用”的负面印象。第三,社会实践“负担论”。社会对实践育人理念认识不够,看不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反而将接收大学生社会实践视为负担和麻烦。其原因:一是一些单位认为接收大学生实践会影响本单位正常工作秩序。二是政府、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费投入有限,学生实践费用部分地转嫁给服务地和接收单位,无形中增加了接收单位的经济负担。三是对知识产权和商业机密的保护,以及对大学生在服务地出现安全问题的追责和处理,这些都成为社会力量接收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心理负担和顾虑。

  (二)参与途径不畅

  高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直接组织者,承担着组织大学生展开社会实践的责任,负责就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等与政府以及社会力量的交流和沟通[3]。但是高校与社会力量在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知、大学生的人身安全责任分担、经费分担等方面存在许多合作障碍,使高校在寻求社会力量支持社会实践方面表现得被动、消极,没有为社会力量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打开通道。由于无法与高校实现有效沟通,社会力量单方面也难以寻找出合适的项目和形式实现与高校社会实践的对接,难以介入高校的实践育人工作。

  (三)参与行为被动

  很多地方党委、政府只是将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政策作为一种号召和倡议,未就如何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接纳大学生社会实践出台更为具体、有利的激励措施和保障政策。高校对社会实践这种关乎学生发展的隐形指标重视不足,缺乏联络、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加上社会力量对社会实践活动固有的负面认知,进一步消减了社会力量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热情和积极性。很多单位以种种借口回绝大学生到本单位实践锻炼,或者是碍于私交,不好拒绝朋友对其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邀约,又或者是迫于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被动接纳了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至于大学生如何开展活动,活动效果如何根本不去过问,从而限制了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

  (四)参与形式单一

  实践基地是社会力量介入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一种重要的参与形式,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促进校地合作发展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使用存在“数量有限”“建而不用”“利用率低”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也会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接收单位缺乏支持实践基地建设和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持久动力。上述社会实践参与不足的种种表现是社会环境、社会力量自身、高校和政府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yilunwen/56380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