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教师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优秀篇」(2)

阅读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当代学者龚鹏程在《经学概说》一文中,讨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时说:一方面是经典本身的原因,因当它具有真理,足以启发后人,故为人所尊崇,视为恒经,乃不刊之理论。另一方面,它也形成于圣典祟拜之中。在经典化及其竞争关系里,某些书虽然也很重要,但未被经典化;某些书,原亦平常,却在某一历史条件下经典化了。

  我们常说的经典,是指那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经久不衰的著作,其内容或被大众普遍接受,或在某专业领域具有典范性与权威性。如果我们不讨论专业经典,仅就一般意义而言,那么经典具有三重特性或三要素:

  一是影响力。影响力体现了作品内容的吸引力。那些成为经典的作品,无不在一定区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如《周易》、《孙子兵法》等。当然,影响力分积极的与消极的,也有长期的与短暂的。那些“影响一时”的作品可称之为名著。而影响力,应当说并不完全出自作品的自身,或者说绝对自然发生的影响力是不存在的。我们每个人的阅读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政治形态、家庭、个人的素质和兴趣、老师与同学、环境以及广告等等。

  二是时间性。一部作品,或许影响一时,或许在某一特定的时期被人顶礼膜拜,但时过境迁,很快就被人们遗忘或抛弃。经典,需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需经久而不衰。也就是说,一切著作,若要成为经典,我想它必须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三是 广泛性。 我所理解的经典,必须是广泛的,即它所讨论的问题是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是大家普遍接受的。比如《诗经》、《论语》、《史记》、《三国演义》等等,它们的内容是广泛的。《诗经》三四千年以来,它讨论的话题我们今天仍然关心,有不少诗在今天还成为流行歌曲,像邓丽君唱过的《在水一方》等。

  我想说,这三点,也就是影响力、历史性和广泛性,大概就是经典所需要具备的因素。

  为何阅读经典?

  为什么要读经典,是近一百年来,常常被人们提起的问题。

  近十余年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电视、手机与网络的普及所造成的冲击,使人们的阅读时间大大减少了。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所谓文化软实力被学者们不断宣扬,而阅读传统经典,宏扬中国文化,正是这种软实力的必备内涵。

  1923年,梁启超在撰写《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的同时,还写了一篇《治国学杂话》的文章。在这里,梁氏就为什么要阅读传统经典,提出了两层意见。

  一是,作为中国学人,有必要读一些中国传统经典。二是,不仅需要阅读必要的经典,对那些“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和“有益身心的格言”,也需要熟读成诵。他说:好文学是涵养情趣的工具,做一个民族的分子,总该对于本民族的好文学十分领略,能熟读成诵,才在我们的“下意识”里头,得着根底,不知不觉会“发酵”。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上形成共同意识,我们做这社会的分子,总要彻底了解他,才不至和共同意识生隔阂。一方面我们应事接物时候,常常仗他给我们的光明。

  那些传统经典中的好文学,浇溉和滋养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有涵养与情趣;而圣哲格言,在为人处事方面,给我们以指引,不致使我们陷入困惑的黑暗之中。在20世纪90年代,经过多次动荡的中国教育界,多少已意识到梁启超的深意,开始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

  我们注重传统经典的阅读,或许源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所赋予我们与生俱来的情感。然而,在美国,习读经典名著,特别是习读传统经典,同样是受人关注的话题。早在20世纪初,哥伦比亚大学就创设了“文学人文”和“当代文明”两门本科生的必修课。前者致力于提供一个欧洲文学名著的标准选目,后者提供一个哲学和社会理论名著选目。美国《纽约》杂志的电影评论家大卫·丹比谈到母校坚持开设这类课程的原因时说:学校很清楚地知道,消费主义和平庸趣味的污染从来没有远离过这些经典著作名单。学校试图通过它组织和教授这两门课的方式驱除这种污染。首先,阅读常常是艰涩的,对当代的学生来说尤其如此。这是对西方传统的极度尊崇,而且校方坚持认为它是必要的。它们应该成为每个人的教养的一部分。

  阅读哪些经典?

  不少读书人都认为:图书典籍浩如烟海,在阅读时会遇到图书的选择与鉴别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往往通过书目,来了解图书典籍的状况,明晓读书的门径。书目,特别是那些指导阅读性的推荐书目,在我们购书、藏书和读书时可提供重要帮助。

  然而,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推荐书目的推荐性往往并不十分公允、准确与客观。

  首先是时间方面的因素。读书是时代需求的一种反映,不同时代的读者对读物的选择是不同的。 其次,推荐书目受推荐者的知识与兴趣的影响。再次,推荐书目的推荐者受偏见或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也许,任何一部推荐书目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推荐者的主观性和偶然性。然而,对于读者来说,准确、客观地去了解、选择、阅读真正的世界名著,往往是十分必要的。

  在我们读书的时候,一方面不可能不随着社会发展,另一方面要突显我们自己的个性。而许多这些推荐的书目它往往给我们带来的一个很困惑的结果。我没有时间来多讲,我们应该怎么去读这些经典,没有时间做一个结论。但,我想跟各位说:读这些经典不仅仅是为了知识,还为了文化的传承和自我品格的塑造。最后我想说,不管你读什么,我希望读书能够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第三篇:阅读与经典同行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髓,它不仅给我美的享受,还给予我心智的启迪,情操的陶冶。在我的成长之路上,古诗总是伴随着我。

  记得我四岁的时候,爸爸给我买了一本带图画的《唐诗五十首》。每天吃完晚饭,我都会迫不及待地坐在阳台的护栏上,津津有味地听妈妈给我读诗、讲诗,那时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六岁上小学了,从此每个学期我们都会学四首以上的古诗,在老师的传授下,我不仅能将《春晓》、《村居》等古诗倒背如流,还能准确无误地解释其中的含义。经过这样几年的锻炼,培养了我对古诗浓厚的兴趣。我更喜欢古诗了,吟颂古诗的同时仿佛回到了历史悠久的古代,见到了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李白、贺知章、白居易、杜牧……《望天门山》、《绝句》、《题西林壁》,这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不仅使我领略了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深刻、苏轼的豪放,我还在那一读、一诵、一写之间,体会到了中华文字的奇妙和古诗的博大精深、包蕴万千,从中领悟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饭桌上,看着堂妹将饭粒撒了一桌,我的脑海立即浮现出农民在烈日下挥汗如雨,辛勤耕作的情况,不禁脱口而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夜深人静,看着月亮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晖,我深深地陶醉其中,情不自禁吟诵起“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的佳句;每次春游前,看着妈妈早早起床,为我精心泡制三明治的背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会萦绕在我的心头,低吟浅唱,像一股涓涓细流在心里静静地流淌。

  假日,我漫步在田间的小道上,流连于迷人的风景区,攀行在巍峨的高山上,无时不让我感受到诗的脚步!不是吗?身处大自然,哪一处的情,哪一处的景,没有诗的韵味?哪一处的山,哪一处的水,没有诗的哲理?当我泛舟河源万绿湖,欣赏美如画卷的湖景时,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诗句;当我置身清远天子山瀑布前,感受着水雾扑面而来时,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绝句会跃然眼前;当我面对亚龙湾波澜壮阔的大海,观赏日出日落的美景时,“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诗名会震撼着我的心灵,催我奋勇前进……

【教师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优秀篇」】相关文章:

1.教师征文:阅读与经典同行

2.300字优秀征文:阅读与经典同行教师

3.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600字「优秀篇」

4.2016年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优秀篇」

5.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

6.高中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

7.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精选」

8.读书征文:阅读与经典同行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yuedu/266689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