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广州高龄农民工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66岁的文叔是清远人,虽然过了退休年龄,但因为担心养老没保障,他依然每天四处拉货。文叔是高龄农民工的典型代表——高龄农民工,是指50岁以上的进城务工群体。广州高龄农民工的数量或超50万人,他们大多是上世纪80~90年代来到广州的第一代农民工大军。

  担心没钱养老 66岁继续做

  文叔今年66岁,在长寿路一带帮人用三轮车搬运货物。记者见到文叔时,他支了块木板坐在三轮车上,卷起裤腿,一边抽烟一边等着开工。

  文叔是清远人,上世纪80年代,他洗脚上田,南下广州打工,成为一家修理运输社的工人。然而,随着90年代大批国企倒闭,文叔也下了岗。

  “年纪大了,找工作哪里还有人要?所以就决定单干了。”从这时起,文叔骑着自己的三轮车,帮人搬货。

  文叔心里清楚,年纪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从前,他背100斤的货物走上9楼,大气都不喘,现在背着100斤的东西,途中要休息两三次。“不能退休啊,担心不够钱养老。现在最希望的就是少生病,能多干几年。”文叔说。

  但病痛总会在不经意间来袭。来自湖南的赵水平已经56岁,目前在芳村的一家工地做杂工,每天负责搬运陶泥。他说,自己已经牙疼了好多天,导致半张脸一直肿胀。“但不敢上医院,不知道得花多少钱。”

  子不肯承父业 体力活难找人

  如今的高龄农民工,绝大多数是上世纪90年代左右就外出打工的第一代农民工。56岁的装修工人郑师傅便是其中之一。他工作的地点,位于西塱一处新落成的楼盘,如今正赶着将房子装修好,迎接新业主。

  郑师傅告诉记者,在这个装修团队里,10个人中有7人超过40岁。而年龄最小的就是他刚年满20岁的小儿子。父子两人一起做瓷砖工,儿子负责切砖,父亲负责贴砖。

  长年在装修工地上工作,郑师傅耳朵不太灵光,总要靠近他耳旁说话,他才听得清。他说,做装修这行,每天能赚200~300元,收入不错。看着一旁拿着锯齿切砖的儿子,他希望小郑子承父业,但儿子却撇撇嘴,“太辛苦了,做一段时间准备去工厂。”对于儿子的打算,郑师傅表示理解,“做我们这行太辛苦了,天天用手和水泥,找老婆都难,人家看不起你。”

  郑师傅坦言,他们这一辈出来打工时,自己和身边的人都20~30岁,可时间过去20多年,身边仍是这一群中年人。“以后恐怕更难找到人来干苦力活了。”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ongwen/diaochabaogao/45002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