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2016年《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制定了《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2016年《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希望大家喜欢。

  2016年《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根据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省行政区域内历史建筑的保护与管理,按照本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监督管理工作,将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的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四条 历史文化名城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成立保护委员会,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所在地城市、县级人民政府可以成立保护委员会。

  保护委员会由人民政府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有关专家和公众代表组成,负责研究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保护和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协调和监督保护规划的实施等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的申报、保护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监督检查等具体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监督管理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配合做好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

  第六条 省人民政府和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所在地城市、县级人民政府设立保护专项资金,用于保护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改善以及历史建筑保护等工作。保护专项资金的来源包括:

  (一)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

  (二)上级财政专项补助的资金;

  (三)境内外单位和个人的捐赠;

  (四)其他合法筹集的资金。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保护知识,增强全社会保护意识。

  第八条 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监督管理,应当保证原住居民的参与,保障原住居民的合法权益。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单位和个人以捐赠、资助、提供技术服务等方式,参与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的保护。

  第二章 申报与确定

  第九条 历史文化名城包括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省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批准和直接确定的条件与程序,依照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十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可以申报省历史文化名城:

  (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五)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有两个以上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

  第十一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街区,可以申报历史文化街区:

  (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三)较完整和真实地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四)规模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十二条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者文物保护点的建筑物、构筑物,可以确定为历史建筑:

  (一)建筑样式、结构、材料、施工工艺或者工程技术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

  (二)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具有特定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

  (三)在当地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

  (四)与历史事件、著名人物有关的近现代建筑物、构筑物;

  (五)其他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

  第十三条 申报省历史文化名城或者历史文化街区,应当提交说明下列情况的材料:

  (一)历史沿革、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

  (二)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现状;

  (三)保护范围;

  (四)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历史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清单;

  (五)保护工作情况、保护目标和保护要求。

  申报省历史文化名城,还应当提交历史文化街区的清单和说明材料。

  第十四条 申报省历史文化名城或者历史文化街区,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省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十五条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本行政区域的历史建筑普查,提出历史建筑建议名录,并征求利害关系人和专家、公众的意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确定公布。建筑的所有权人可以向所在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文物主管部门提出确定为历史建筑的建议。

  第三章 保护规划

  第十六条 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经批准公布后,所在地城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自批准公布之日起三十日内通过政府门户网站、现场公告牌、新闻媒体等形式,向社会公布经依法批准的保护范围。

  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所在地城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自批准公布之日起一年内组织编制完成相应的保护规划,并报送省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七条 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

  (二)保护措施、改造利用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

  (三)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生态保护要求;

  (四)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及其保护要求;

  (五)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名录及其保护措施;

  (六)历史建筑名录及其保护要求;

  (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要求;

  (八)保护规划分期实施方案。

  第十八条 承担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单位,应当具有甲级城乡规划编制资质,或者同时具有乙级以上城乡规划编制资质和乙级以上文物保护规划编制资质。

  第十九条 保护规划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将保护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通过论证会等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公告时间不少于三十日。

  保护规划草案涉及房屋征收、土地征用的,应当举行听证。

  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充分考虑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在报送审批的材料中附具意见采纳情况以及理由;经听证的,还应当附具听证笔录。

  第二十条 保护规划报送审批前,应当先经组织编制机关的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保护规划报送审批时,应当将审议意见和根据审议意见修改规划的情况一并报送。

  第二十一条 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省文物主管部门自收到报批的保护规划之日起三个月内,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二条 组织编制机关应当自保护规划批准之日起三十日内公布经依法批准的保护规划。

  经依法批准的保护规划是保护和管理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的依据。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保护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第二十三条 经依法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规划,不得擅自修改。

  有下列情形之一,确需修改保护规划的,城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专题报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修改后的保护规划,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的程序重新报送审批和公布:

  (一)保护规划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发生调整,影响原保护规划实施的;

  (二)新发现地下遗址等重要历史文化遗存,确需修改的;

  (三)因自然灾害或者重大事故等原因,致使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遗存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

  (四)因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确需修改的。

  第二十四条 编制或者修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等规划,应当体现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保护的要求。

  经依法批准的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应当作为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的依据。历史文化街区、名镇保护范围内的区域,不再编制相应区域的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ongwen/gongzuojihua/306083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