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关于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书(3)

建议书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三、切实加强我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确立战略地位,调整方式思路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生活质量是否改善、生态环境是否良好,并以此作为就业、投资、居住的衡量标准。与此同时,国内逐渐盛行的“宜居城市”评选,取代了以往单纯就财富、区位、投资环境等指标的评选,昭示着区域竞争从以物质文明为主向以生态文明为主的转变趋势。当前慈溪在余慈组团、大桥通车、城市化加速的大背景下,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但要想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区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大限度的获取区域内优质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与之相适应、相匹配的产业结构和城市文明。在外出考察期间,调研组被周边兄弟县市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的成绩所震撼,而反观我市,2007年生态环境质量却位列全宁波各县市区最末位。差距之大,令人吃惊!我们认为,若不能尽快改变这一状况,慈溪的区域竞争力将会逐步丧失,目前所处的位置也会被他人所取代,在整个长三角区域的快速发展中陷入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因此,建议市委市政府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将生态环境建设的理念贯穿于加速推进城市化、促进发展模式转型等重点工作之中,以切实有效的行动,遏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逐步提升和改善环境整体质量,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协调发展。

  慈溪作为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后发地区,要积极借鉴和吸收先进地区的经验,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完善方式方法,提高工作的成效。

  一要立足长远,宏观调控。建议结合生态市建设规划,邀请专家开展规划实施期间慈溪市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动态评估,并以此为标准不断调整工作方向和重心,促进各类生态环境规划的科学贯彻实施。

  二要主抓源头,兼顾其他。要真正实现工作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的转换,加强市域内污染源头的信息掌控,着力减少污染源的分布广度和排污总量,强化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

  三要收缩战线,突出重点。在正确估算市、镇、村财力和人力的前提下,对当前的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进行分级分类,专门建立生态环境治理与建设类项目库,每年集中财力实施项目库项目,确保重点项目和工程按期投入使用,发挥治污作用。四要强化督察,主抓落实。对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每一项任务,要集中力量抓好具体的贯彻落实,确保做一样,成一样,积小胜为大胜,使我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能逐步得到改善。

  (二)明确工作重点,主攻关键环节

  我市的“环境欠账”问题十分突出,以现有的人、财、物和技术水平,想在短时间全面补足欠账,显然是不现实也不可行的。唯一的出路,是集中所有可利用的资源,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几个核心问题入手,逐个破解,稳步推进,使环境在较长时间内逐步改善,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当前主要是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着眼于保障基本的环境承载能力,确保市域内的饮用水安全。饮用水安全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核心指标,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一旦出现问题,极易引起社会的动乱,影响面极广,2006年太湖饮用水源污染事件便是前车之鉴。建议市委市政府,首先要加强市域内几个重要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和治理,严格执行集雨区域的污染控制,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管理,控制藻类发生,保证库区水质。其次要加强与外部引水县市的沟通和交流,密切关注引水区域的污染情况,定期检测引水水质。再次要注重市域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调配,谨慎划定饮用水、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比例,并制订相关的应急预案,增强非常时期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置能力。

  2、着眼于遏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趋势,强化污染的控制和治理。

  一是着力抓好以市域污水治理工程和垃圾焚烧项目为重点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针对集污支管铺设慢的问题,市委市政府要引起高度重视,组织主要领导分头联系有关镇(街道),集中力量分区块、分重点推进排污接管工作,特别是落实好各镇(街道)、主要村集中居住区、工商企业排污管网配套工程建设。要坚决克服资金、技术、人员等各方面的困难,全力确保按期完工投产,发挥工程在改善全市环境污染方面的作用。对于垃圾焚烧项目,当前重点是要解决好配套电力设备配置和进场道路建设,并着手与有关方面做好衔接,协商确定垃圾处理的最终价格,以保障项目的按期正常运转。

  二是加强城河综合治理。要切切实实地推进城区河道污染源整治,着力加大对城区内小印花、轴承、三产等重点污染源的排查、治理、改造、搬迁和监督工作,从源头上减少排污总量;要通过各类建筑的雨污分流改造,城区集污管网覆盖面的拓展,逐步提高城区污水的收集率和处理率;要继续开展城河的生态化治理,逐步贯通城区河道,促进水系流通,提高河水的自净能力,使城区的河道水质量明显改善,达到联合创建的要求。

  三是加强农村污水治理。建议在全市农村开展“二次改厕”专项环保行动,以市财政补助为主,镇、村、户共同参与的方式,对前一轮砸缸建厕行动中不符合标准的家庭户厕和部分公共厕所进行整改,严把质量关,减少甚至杜绝对河道、地下水的两次污染。在条件适宜的地方,还可以将“二次改厕”和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推广各种类型的污水生态处理办法,实现小区域的生态循环治理。

  3、着眼于发挥环境的自我修复功能,推进环境的生态化改造和保护。

  一是加强市域矿山的有序开发和科学管理,根据我市近阶段塘渣的实际需求量确定山塘的规模和数量,确保塘渣供给平衡;加强合法山塘开采单位的管理,足额收取保障金,并明确山塘开采后废塘的生态修复责任;加大城区周边废弃山塘的生态修复力度,同时在山塘土地性质转换方面动好脑筋,深入挖掘废弃山塘的价值,走出废弃山塘修复与再利用的新路子。

  二是禁止传统的占山建坟行为,推进墓葬改革,加快生态墓地建设。建议学习江阴等地做法,在条件成熟的地方,鼓励和引导骨灰堂等新型的丧葬模式,进一步减少墓地对山林的侵占。

  三是根据慈溪水系分布的特点,分类推开生态河道建设,对以排水、灌溉为主要功能的河道,可采取河岸砌坎的方式,便于水体的快速流动;对以水体循环、生态景观为主要功能的河道,可采取斜坡亲水式、木桩、竹篱笆隔离式或纯自然河岸等模式,使水体与泥土、水生动植物进行充分地物质交换,改善水体水质。四是加大城乡绿化造林力度,稳步提高市域的绿化率,在绿化过程中要多注重选用本土树种,减少成树的直接移植,设计草-灌-乔相结合的立体模式,最大限度改善小区域的生态环境。

  (三)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在特定的发展阶段,要短时间内改变三大产业的构成比例是不现实的。所以,当前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重点是要调整提升我市现有工业产业结构,坚持走以循环经济为主的生态化发展道路。

  关于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当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波特假说”有很好的解释,并已经被世界各地的实践所证明。这一理论认为:“严格的环境规制能够引发创新,抵消成本,增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根据慈溪当前工业产业构成实际,建议可以通过实施严格的环保政策,对现有企业进行一次有计划的整合,让那些通过创新提升产业档次,提高资金和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获得更大发展,同时使一些规模小、档次低、污染严重的企业或家庭作坊逐步退出生产领域,从而达到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提升的“双赢”结局。在实施的过程中,需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立足当前和长远生态环境建设目标,调整完善工业领域的产业导向目录,通过引导各类资源在不同行业中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让企业作出理性的选择,实现产业结构的自我提升。

  二是政府在实施环保政策中要有配套辅助政策,如加强对现有规模型企业的政策倾斜,提供一定的帮扶,使其提升创新能力;积极实施企业家的教育和引导,培养他们战略上的远见和对自身形象的重视;普遍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参与日常的监督等等。

  三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执法,防止“厚此薄彼、区别对待”,对不符合发展要求的行业企业,要全面贯彻“限时整治、限时达标”和“关、停、并、转”等整治措施,对恶意逃避整治、严重违法违规等行为要予以严厉打击,决不姑息纵容。四是整合市级层面对工业企业的各类优惠政策,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促使企业注重环保,使环保工作实现质的飞跃。

  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的循环经济,是在现有产业结构下实现资源节约、污染减排、效益提升的有效模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产业升级、结构优化。促进我市工业领域的循环经济发展,要以政府为主,企业和市场为辅的思路,分三个层面循序推进。

  第一层面是抓好各个企业内部的循环发展,利用财政、税收、产品价格、行政许可等方式,鼓励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贯彻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理念。

  第二层面是以生态化工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按照资源的互补和再利用原则,促进园区内不同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和物质流通,形成产业间有机的资源-废物代谢和循环,增强整个园区内部的循环发展水平。

  第三层面是开展园区与园区之间,以及整个社会层面的废弃物回收和再利用,通过建立废旧物资信息网、废物回收和再生利用中心等政府投资的公共平台,实现更大区域内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增强管理力度,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强化行政监管机制。借鉴张家港等地的做法,突出环保局在地方环境保护和治理中的核心地位,赋予其绝对的环保审核、协调、执法、监督职权,履行推进生态市建设的最高职责;对应职责的提升,要增加环保局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配备,可考虑在四个片区建立环保分局,承担起各片区内环保执法为主的环境监管责任;加强各镇(街道)环保干部和村(社区)环保协管员队伍的建设,抓好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的贯彻落实。

  二是完善综合保障机制。

  1、要加大对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资金投入,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充分运用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等手段,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2、要继续完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在干部考核中增加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等内容,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

  3、要深化环保信用体系建设,对广大企事业单位环保行为进行等级评定,并与信贷、担保、评优、审批等权限相挂钩,引导企事业单位自觉遵守环保政策。

  三是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我市在实施政府生态补偿方面有不少成功的做法,但是依托市场法则开展生态补偿方面尚属空白。建议建立健全符合慈溪特点的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在全社会树立资源有偿、生态有价的全新理念。当前可尝试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的生态补偿。通过实施水源地集雨区严格的产业限制,减少污染排放,来保证水库水质,对于区域内村民因发展受限引起的潜在损失,可通过自来水厂提高取水的单位价格来进行弥补,具体的补偿价格、水质标准、保护职责等可由集雨区内的村、自来水厂和有关政府部门协商决定。四是推广公民参与机制。

  1、要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生态意识,特别是注重对党政机关干部、广大青少年的生态文化教育和宣传;

  2、要引导全社会开展文明消费,消除浪费性和污染性消费,建立生态的生活方式,自觉地回收和利用废弃物,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3、要加大环保志愿者等民间组织扶持力度,提高他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充分发挥在协调、处理基层微观环保污染问题方面的作用;

  4、要强化社会监督,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管理、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接受舆论监督。

  XXX

  年 月 日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ongwen/jianyishu/37524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