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关于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书(2)

建议书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二、我市生态环境建设成效不佳的原因分析

  (一)从政府工作层面分析。

  一是环境保护和治理方式方法存在偏差。环保工作“治标”的多,“治本”的少,对如何从源头上进行有效控制和预防重视不够,如全市污染源的专项整治力度不强,雨污分流等基础工程推进不快,市域内污水、垃圾的收集和处理能力有限等,都影响到环境建设成效的提高。此外,环境建设工作主要依托“大会战”、“大整治”等方式来推开,造成战线越拉越长,范围越来越广,人力物力财力无谓分散,重点工作和工程不够突出,项目建设出现“木桶效应”,联动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如市域污水治理工程,污水处理厂和排海口工程建设进度与集污主干管工程进度不一致,涉及污水收集的各镇(街道)集污管网配套工程更是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工程的按期完工投产和集污治污作用的发挥。

  二是环保资金投入缺少有效的绩效评估。很多项目只注重投资资金是不是到位,工程是否按期开工,但对投资期限的控制、项目实际达到的效果等不够重视。调研中有群众反映,有的工程“只见开工、不见完工”,“一年的工程两年做,两年的工程三年做,投资随之追加”;还有不少人对前些年投入巨资实施的环境治理工程成效产生疑虑。

  三是管理不顺、执法不力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市、镇环境监察干部为处理大量信访案件疲于奔命,无法集中力量抓好重大违法案件的打击处理,具体表现为:市环境执法队伍与慈溪经济发展和环境监管现状不相适应,与其它县市相比存在明显不足,而且很多镇的环境监察中队人员多为兼职,既缺人力、又缺少执法权,在处理基层环保案件上无能为力。环保工作牵涉面很广,很多工作需要不同的部门协同推进、联合执法,但环保局作为平行单位在协调方面力不从心,生态办承担的牵头、统筹、协调、监督职能难以较好落实,导致很多工作“僵持搁置”,无法顺利推进。

  (二)从产业结构层面分析。当前,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是我市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而工业自身不甚合理的产业结构,又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一是慈溪工业企业数量众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一部分企业进入市、镇各级工业园区,但还有很多规模较小的家庭作坊式企业散布在城乡各地,依靠简陋的设备和陈旧的工艺进行生产,技术含量低,污染类型复杂,严重破坏周边的生态环境。

  二是慈溪工业经济的运行方式依旧遵循着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物质单向流动模式。对资源粗放式、一次性的利用,使污染的总量随着产值的扩大而迅速增加。

  三是目前工业领域形成的家电、纺织、化纤、轴承等支柱产业,大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外来人口随着行业规模的急剧扩张涌入慈溪,一方面大量消耗本来就并不充裕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又对已经十分脆弱的环境造成更大程度的破坏,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此外,在一、三产领域,违规或过度施用农药化肥、散布全市的小型畜禽养殖和遍地开花的农家乐、小餐饮,都不同程度的增加了环境污染压力,使得环境承载力处于崩盘的边缘。

  (三)从社会群体层面分析。

  一是一些基层干部受追求GDP总量传统思想的影响,仍未完全摆脱“重经济轻环保”的惯性思维,在整治和处罚污染行业、违规企业中往往“手下留情”。同时对大量环保资金投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一些经济实力不强的镇和村,难以承受财政上的巨大压力,在很多项目和行动的实施中持观望态度,推进速度较慢。

  二是不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无力承担治污设备投入,或难以承担较高的设备维护和治污运转成本,在当前“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大环境下,经常出现偷排或直排行为;而象小电镀、塑料退镀、山塘开采等部分行业,生产成本低下,利润率极高,从业人员为获取高额利润,完全不顾后果地进行野蛮经营和作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此外,调研中很多企业对节能减排反响不一,认为通过节能能够减少企业支出,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所以普遍比较热心,而减排要大幅增加成本,在政府补助力度不大,缺少排污权交易市场的情况下,治污成本不能内部化,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

  三是广大群众在环保认识不断加深的同时,还没有摆脱“只图眼前利益,不管长远发展”的小市民思想,严重影响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如城乡居民生活污水直排问题日趋严重,前几年农村开展的“砸缸建厕”行动,不少镇村的公厕建设都为“渗排式”,不少农户为了自己少出钱或不出钱,擅自降低户厕标准,变“三格式”为“单格式”,大多数建成“渗排式”,结果导致污水直接排入附近河道或渗入地下,使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影响。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ongwen/jianyishu/37524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