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关于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建议书(2)

建议书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关于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建议书【二】

  有人类活动的地方一定就会制造出垃圾,据数据调查显示,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垃圾的产出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对那些庞大数量的未经任何处理的垃圾进行分拣难度可想而知,而简单的焚烧、填埋等处理垃圾的方式对空气和土壤再一次造成了污染。其实“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据有关资料统计,生活垃圾中的金属、塑料、玻璃、废纸等可回收利用资源,约占生活垃圾总量的42.9%,且垃圾中的其他物质也可以转化为可用资源,如果能加以科学的分类处理,在减少垃圾污染的同时,还可以资源再利用,变废为宝,要做到对垃圾进行减量、无害化处理、把垃圾变为资源甚至变废为宝,前提条件是进行科学的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试点工作进行了十几年,但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市民垃圾分类意识不强。现在人们对环保的重要意义已有较深的认识,也不缺乏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和热情,但要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良好习惯,还需要很大的努力。它要求人们改变旧的丢垃圾习惯,培养环保的垃圾排放习惯,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好的。

  市民垃圾分类知识不足。很多市民搞不清楚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属于不可回收垃圾,就连一些保洁、清运人员也是概念不清。

  垃圾分类处于无人管、无人问、无人为的“三无”状态。街面安装的固定垃圾箱虽标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标志,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其他垃圾桶里边更是多种垃圾混杂。

  下面笔者对下一步如何推动垃圾分类处置工作提几点建议:

  第一,确立合适的垃圾分类方式。要依“法”办事必须先要有“法”可依,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垃圾分类标准和方法。如有的地方将垃圾简化为餐厨与生活垃圾两类,方便居民投放,或分为有害垃圾、玻璃、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并在垃圾桶上明确标记。确立合适的垃圾分类方式,既不会让市民觉得过于繁琐产生抵触情绪,又要便于掌握和实际操作。

  第二,加强引导和宣传力度。既要增强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又要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特别是要做好垃圾清洁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以免出现分类后又被混装的情况。通过发放公益宣传材料、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对垃圾分类知识进行宣传,尤其需要对垃圾分类的意义进行宣传,让市民们都自觉投入到其中。把垃圾分类宣传工作与其他工作有机结合,如将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纳入到素质教育体系,既有利于集中的宣传教育,更能通过“小手牵大手”带动每一个家庭提高环保意识、推动垃圾分类减排的初衷。还可结合其他工作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工作。杭州在东平巷社区以家庭为主要宣传阵地,把垃圾分类工作和推进家庭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发挥志愿者的力量,采用垃圾投放“实名制”等方法,通过深入细致的指导、监督、激励等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第三,重点监管学校、机关、餐饮业、工业企业等企事业单位垃圾分类投放落实情况。学校、机关等单位应该起到带头作用,餐饮业产生的食品厨余垃圾在所有垃圾中占很大的一部分,食品垃圾不仅量多,更重要的是含水量大、易腐烂发臭和传播病菌,将厨余垃圾从混合垃圾中分离出来并单独进行处理,对垃圾分类处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工业企业产生的垃圾大多有毒有害,要做到有针对性的单独收集、运输和处置。

  第四,合理配置收集运输处置设施。要做到布局合理,日常垃圾方便扔到垃圾箱,其他一些专门的收集点要方便到达,否则在没有强制要求的情况下很难让人专门去寻找。同时还要增加分类收运车辆,建设针对各类不同性质的垃圾处理终端,确保经分类后的垃圾有序合理地运输处置。

  第五,扶持垃圾分类处理企业,加快产业化发展。垃圾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更是不断增长的可再生资源。我国目前垃圾量正以每年8%到10%的速度增长,垃圾处理业作为新兴的产业,风险小、收益稳定,前景是非常诱人的。政府鼓励企业加入到垃圾分类行业中来,参与垃圾直运、垃圾处理整个流程,由相应的垃圾处理企业去收集、运输、处理各种分类好的垃圾,推进垃圾分类处理的市场化运作,既可以减少政府在这方面的财政支出,又能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就业。而政府只需要做好服务监督工作,一方面通过减税等手段鼓励、扶持相关企业,另一方面要做好监管工作,防止企业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第六,建立制度化的长效机制,激励市民参与。以社区、村等为单位设置旧物交换信息中心,为一些旧货提供交换或交易的平台,变废为宝;对垃圾回收进行奖励,如将可回收垃圾送到垃圾分类站就可领取垃圾袋、日用品等,或者玻璃可以换啤酒、塑料可以换塑料制品、废旧电池可以换新电池等。对垃圾处置不当的生产企业、单位采取惩罚措施,加强检查监督,加大奖惩力度。把垃圾分类处置工作纳入对各个单位综合考核,明确各个部门、乡镇(街道)工作职责,分解任务,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ongwen/jianyishu/41184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