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统计优秀评课稿(2)

稿件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篇三:折线统计图评课稿

  《折线统计图》这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内容。这一课时是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并掌握其特点,进一步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社会实际的密切联系。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学习了三元实小联合体的教学设计,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他们的亮点所在:

  1、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关注学习起点是对数学教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才能让孩子更有目的,更轻松的学习。关注学习起点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将它看成是一种植根于我们脑海深处的教学理念,让它同实践一起引导教学走向深入。三元实小联合体一方面在新课导入时,先出示学生学过的统计表,再由统计表引出所学的折线统计图,转化过程直观、自然;另一方面他们在教学折线统计图的结构时又将其与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关注统计的现实意义

  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

  和加工,恰当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鲜活的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教材以新的内涵。因此,三元实小联合体在设计的时候特别注重统计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选取学生身边的、熟知的生活材料,让学生感受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让学生统计气温的变化情况过渡到气温变化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引出小军体温情况统计图。提供这样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此外,对以下几点我们有着自己的看法:

  1、在导入部分对统计表的分析中,教师就问学生气温升得最快的是几时到几时,导向性太强,虽然学生在对统计表的观察中不易想到这点,但可通过对统计图的分析中与统计表做比较得出结论。教师不宜操之过急,使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2、在教学制作统计图的过程中,三元实小联合体对教材进行了改编,将想想做做第二题作为例题来讲,随后又设计了让学生根据统计表独立完成统计图,这点可能对学生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因为在教学用书上明确指出:在要求学生制作统计图时都先提供了网格,而且横轴和纵轴也已经做了必要的标注,学生所要做的只是根据数据确定相应点的位置,并连线。这是考虑到学生学习是为了学会用统计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发展统计观念;况且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用纯

  手工的方式来制图越来越少。因此适当减少构图,画横竖线等繁琐的操作,而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画折线这一关键环节,就可让学生更好的体验统计过程,进而掌握统计方法。

  修改建议:

  1、 在导入中可以同时出现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自己进行

  对比,发现各自特点,比较异同,教师再适时点拨。让学生充分体现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在巩固中,可以让学生先思考完成本题需要画一些什么,标注

  一些什么,然后发给学生一张操作纸,提供网格,纵轴横轴做好必要的标注。或者可以在标注上空出一两个让学生填空。

篇四:统计-复式条形统计图评课稿

  赵敏老师执教的四年级《统计--复式条形统计图》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和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特别是将两个单式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图例等新知的形成,都让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而水到渠成。

  2、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体现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比如老师提问要想比较1985年城镇和乡村的人口数量,单看自己手中的单式统计图方便吗?能不能创造出一种观察比较方便的统计图?学生交流讨论后,于是有学生提出“把两个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的想法。当画完了1985年的城镇、乡村人口数量的直条后,不少学生将两个直条用了不同颜色,老师问:“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自然地想到是为了辨认与区分城镇、乡村人口数。其实这就是新知图例的自主探究。

  3、教学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国情及品德教育,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动脑分析的习惯。例如:提问学生:为什么城镇人口逐年增加,乡村人口逐年下降?让学生感悟我国改革开放以及城镇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总之:本节课老师能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以1985-2000年城乡人口数量的变化为主线,让学生亲身经历、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全过程,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探究新知--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活动中采用实践尝试、合作交流学习方式,主动获取新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引发矛盾,画完了表示城镇,乡村人数量的直条,为什么要用不同的颜色?通过分析、评价让学生掌握了图例这一新知.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培养,促进了学生主动、活泼的发展。另外,在巩固训练中,引入学生身边的事:用四年级课外小组人数的统计表,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学习的是生活中的数学,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统计的知识、处处有数学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统计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认识客观事物,描述生活现象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我觉得赵敏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两个特点:

  1、教师认真的研读教材,能够理解教材的背后的意图。

  在教材里,我们能够看到展示给我们的教学内容其实很简单,但做课教师认真的研读教材,非常清晰地明白每个例题里要传递给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要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比如:刚开始的复式统计表教师能够充分的利用它的优点,除了寻找数学信息外,教师更是充分的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看到复式统计表的优点,从一个表中看到了

  两种不同的数学信息,为下面的复式统计图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再比如,在教学单式统计图时,教师能够及时的抓住学生的基础,找出学过的单式统计图和今天单式统计图的区别,及时的进行指导画图,还关注到了很多到细节,例如指导学生使用三角板,怎样更好的寻找纵轴上的数据。在进行复式统计图教学时,教师又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讨论,探索出新知!能够做出这么准确的判断全在于教师深读了教材,并能够跳出教材进行教学。

  2、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在整节课中,我们都能发现教师留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这节课组织学生进行了3次合作交流,每次交流的目的都有所不同,让他们在平等、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了学习目标。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实验小学 吴雪峰

  赵敏老师这节课能注重对学生渗透统计意识,让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能与教师的主导做到有机的结合,注重对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培养。比较突出的表现在: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既体现自主探究又突出合作交流。

  从本节课中我们有难看出,赵老师十分注重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主探索、观察分析能力,同时也提倡了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如从单式条形统计图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渡时对学生的引导上;特别如何绘

  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就是真正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究、小组间说想法、并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我。真正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有机结合。

  二、凸显教育的价值:既获得知识更要经历知识获取的过程。 我们知道课程改革的真正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让学生经历知识获得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丰富学生自己学习经历,提高学习的兴趣。本节课中赵老师设计的如何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正是让学生经历了:为什么要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如何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怎样区别统计图的内容等都是在学生自我探究、合作交流后,自我获得的,真正的诠释了“经历”这一词语。

  赵老师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无不体现了其精深的教学底蕴和新颖的教学理念。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实验小学 冯 玉 秋

  我认为赵敏老师这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了很多关于统计的知识,赵老师能找准学生知识的起点,放手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能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较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上课过程中赵老师没有硬性要求学生去怎样做,而是通过情境问题

  的提出:你觉得这样观察起来方便吗?能不能创造出一种让人观察比较起来方便的统计图呢?这样打破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新的认知平衡。

  3、在练习的设计中,突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的新理念。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实验小学 刘 弟

  赵老师这节课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小组间合作探究,在交流中让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并巧妙地突破了学习的难点。具体说来有如下两点:

  一、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本节课赵老师在引出和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时,提出了两个问题:“能不能创造出一种让人观察比较起来方便的统计图?”,“我们怎样才能把两个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寻找绘制方法。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新理念。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众所周知,统计观念的培养,首先应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而培养统计意识,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在本节课中,培养学生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来描述是这节课的关键所在。如何让学生想到篇五:复式统计表评课稿

  本节课是二年级下册统计教学的第一课时,在这节课的教学,陈老师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统计一年级、二年级的体重,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整节课,陈老师语言和蔼可亲,有亲和力,非常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低年级的统计教学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复习导入:虽然学生在一年级时初步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两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但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已经记忆模糊了,复习导入做的不够,为后面的探究新知留下了隐患。

  2、数据记录:在探究过程中,每个学生轮流起来报自己在一年级时的体重,其他学生记录,其实二年级的学生统计能力还达不到如此熟练,这就造成了数据记录混乱,一年级时的体重就没记清楚,二年级时的体重记录的就更混乱,后面的复式统计表就没法完成。老师对学生能力估计失误,是造成本节课不够成功的关键。时间拖沓,后面的练习根本没有时间完成。

  我认为可以这样改进,学生说体重时,老师要求放慢速度,老师和学生一起做记录,这样就不会造成数据统计两遍,还不准确的局面。

  3、统计表:陈老师在统计表的表头问题处理上做的特别好,能够让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探知,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理解的透彻。

  4、板书:整节课,黑板上除了板书课题外,没有任何板书。 每一节课,黑板上都应该呈现出这一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即使在课件中已经出示过了也不能代替板书。

  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让我们一起认真学习,认真研究,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

【统计优秀评课稿】相关文章:

1.统计的评课稿

2.《统计》评课稿

3.《统计》复习课评课稿

4.统计练习课的评课稿

5.《条形统计图》评课稿

6.《统计》评课稿范文

7.形象的统计图的评课稿

8.条形统计图评课稿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ongwen/xinwengao/175434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