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论语》十章原文翻译(3)

古籍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古文翻译的六种手段  录、释、理、添、删、缩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乐”之解释

  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è,不应该读yuè。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 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音乐)、lè(快乐)外,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 ,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è。(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è。(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ào。

成语

  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见贤思齐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的人。

通假字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女 通“汝”,表示你

  说 通 “悦”表示愉快

活用现象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新,新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按时。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为贤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看齐。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词代理活用作状语。

一词多义

  1. 知:

  (1)了解(人不知而不愠)

  (2)明白(诲女知之乎)

  (3)通“智”,智慧(是知也)

  2.而:

  (1)转折连词(人不知而不愠)

  (2)顺承连词(温故而知新)

  (3)并列连词(任重而道远)

  3、之:

  (1)代词

  (2)助词

  (3)语气词

  4、信: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③谓为信然:确实

  ④信义著于四海:信用

  5、道:①任重而道远:路途

  ②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6、士:①士不可以不弘毅:是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②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7、故:①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特意

  ③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故:所以,因此

  ④ 既克,公问其故。 故:原因,缘故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知也 (“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可以(之)为师矣(省略宾语“之”)

  2.人不知(之)而不愠(省略宾语“之”)

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 今义:数词,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论语》十章原文翻译】相关文章:

1.论语前十章原文及翻译

2.论语-原文及翻译

3.论语原文及翻译

4.《论语》原文及翻译

5.论语的原文及翻译

6.论语原文翻译

7.初中课文论语十章原文

8.论语十六原文及翻译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ushiwen/guji/259114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