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韬晦术全文及译文(2)

古籍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明-杨慎《韬晦术》】谋晦卷四

  若夫天时突变,人事猝兴,养晦则难奏肤功,斯即谋晦之时也。

  晦以谋成,益见功用,虽匪由正道,却不失于正,以其用心正也。

  谋晦当能忍,能忍人所不能忍 ,始成人所不能成之晦,而成人所不能成之功。

  夫事有不可行而又势在必行,则假借行之势以明不可行之理,是行而不行矣。

  破敌谋、挫敌锋,勇武猛鸷成不如晦之为用。

  至若万马奔腾、千军围攻,我围孤城,勇既不敌,力不相俟,惟谋惟晦,可以全功。

  晦者忌名也,以名近明,有亢上有悔之虞。    负君子之重名,偶行小人之事,斯亦谋晦之道也。

  已所不欲,拂逆则伤人之情,不若引人入晦,同晦则同欲,无逆意之患矣。

  人欲不厌,拒之则害生,从之则损己,姑且损己从人,继而尽攘为己有。

  居众所必争之地,谋晦以全身,谋晦以建功,此又谋晦之大者也。

【译文】

  如果形势发生了突然变化,意外的灾害也突然降临,养晦则在时间上来不及,也难以收到功效,这时就是用谋略促成“晦”这种状态产生的时候了。

  “晦”用谋略来促成,更能收到大的功效,虽然有失去正道的嫌疑,在大义上却又不失为正,这是因为心中的 是正直的缘故。谋晦要能忍耐,    能忍住别人所不能忍耐住的,才能成就别人所不能成就的“晦”,然后才能立下别人不能建立的功劳。如果事情不能去做却又不得不去做,便假借做的名头来说明不可做的道理,这样就达到了做而实际上不做的目的。破坏敌人的阴谋、挫折敌人的锋锐,勇猛的武力、猛烈的阵势有时还不如“晦”的功效大。      如果敌人以千军万马围困我于孤城之中,勇猛比不上敌人,实力又相差悬殊,此时便只能用谋晦的手段来保全自己并建立功业了。

  谋晦最忌讳的是过高的名声,因为美名近于“明”这种状态,名声过高会有无形的威权,而使居于上位者不安 ,这样就有折损颠仆的危险了。

  假如已背上正人君子的名声,并且名望很高,偶尔做一件不伤大雅的小人做的事,这也是谋晦的一种手段。自己所不愿意的事,强行反对拒绝会损伤别人的感情,

  不如引别人进入自己的“晦”的状态中,位置相同心意也会相同,就没有这些麻烦了。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拒绝就会有祸患发生,顺从又会损害自己,而先损自己来满足他人,然后就可以把他人所有也都占为己有。身处大家都想要抢夺的位置,通过谋晦的手段来保全自己,来建功立业,这才是谋晦的大家。

  【明-杨慎《韬晦术》】诈晦卷五

  诈虽恶名,亦属奇谋。

  孙子曰:“兵不厌诈。”施之于常时,人亦难防。

  运诈得理,可以成晦焉。

  直道长而难行,歧路多而忧亡羊,妙心辨识,曲径方可通幽。

  诈以求生,晦以图存。非不由直道,直道难行也。

  操以诈而兴,莽以诈得名,诈之为术亦大矣,虽贤人有所不免。

  厌诈而行实,固君子之本色;昧诈而堕谋,亦取讥于当世。

  是以君子不喜诈谋,亦不可不识诈之为谋。

  人皆喜功而诿过,我则揽过而推功,此亦诈也,卒得功而无过。

  君臣之间,夫妇之际,尽心焉常有不欢,小诈焉愈加亲密,此理甚微,识之者鲜。

  诈亦非易为也,术不精则败,反受其害,心不忍不成,徒成笑柄。

【译文】

  诡诈虽然是不好听的名词,却也是可以出奇制胜的谋略。孙子兵法上说:“兵不厌诈。”就是在平常时候施展出来,人也是难以防范的。

  运用诈术只要合理适当,也可以达成“晦”这种状态。笔直的大道漫长而又难以达到终点,小路众多却又使人茫然不知所从。只要细心观察思考,小路才是到达终点最快捷、最省力的途径。用诡诈来求生,用晦来保全自己,这并不是不走正道,而是因为正道根本就行不通。曹操因诡诈而兴霸业,王莽因为诡诈而得到了名声,诡诈作为一种谋略功效是很强大的,即使贤能的人也不免要使用。讨厌诡诈而平平实实行事,这固然是君子的本色;    然而不识诡诈陷入别人的奸谋中,也是要被当世的人讥笑的。所以正人君子即使不喜欢使用诡诈的计谋,却也不能不知道这种手段的使用方法。

  人们都喜欢归功自己却把过错推给别人 ,我却把过错揽到身上,把功劳推给别人,这也是一种诈晦,却最终能得到功劳而没有过错。

  在君王和臣子,丈夫和妻子的关系中,尽心尽力的去侍奉也经常会有不欢快的事发生,使用一点诈谋反而会更加亲密牢固,这道理很微妙,知道的人很少。诈晦也不是很容易做到的,技术不精湛就会失败,自己反要收到伤害,心里不够忍耐也做不成,只能成为别人笑话的把柄。

  【明-杨慎《韬晦术》】避晦卷六小

  易曰:“趋吉避凶。”

  夫祸患之来,如洪水猛兽,走而避之则吉,逆而迎之则亡。

  是故兵法三十六,走为最上策。

  避非只走也,其道多焉。最善者莫过于晦也。扰敌、惑敌,使敌失觉,我无患焉。

  察敌之情,谋我之势,中敌所不欲,则彼无所措手矣。

  居上位者常疑下位者不忠,人之情不欲居人下也。遭上疑则危,释之之道谨忠而已。

  如若避无可避,则束身归命,惟敌所欲,此则不避之避也。

  避不得法,重则殒命,轻则伤身,不可不深究其理也。

  古来避害者往往避世,苟能割舍嗜欲,方外亦别有乐天也。

  避之道在坚,避须避全,勿因小绥而喜,勿因小利而动,当执定深、远、坚三字。

【译文】

  易经上说:“人应该奔往吉利的地方,而躲避开凶险。”灾祸患难的到来,如同洪水猛兽一样可怕,逃到别的地方避开它就会大吉大利,不顾利害,迎头赶上就只有死亡了。 兵法有三十六条计策,逃走和闪避才是最好的计策。躲避并非只是逃跑,方法有很多种,最完善的方法没有超过“晦”的。

  干扰、迷惑敌人,使敌人失去对我的辨别能力,我也就没有后患了。观察揣摩敌手的情形和心理,从而建立自己的声势,站到敌手无法攻击的位置,敌手就无法向我动手了。高高在上者常怀疑下属对自己的不忠,因为人的正常心理就是不甘居人下,遭到上面的怀疑是极为危险的事,     解除上面疑心的方法也只有恭敬勤谨忠心不二而已。如果根本就没有地方可以躲避,就干脆放弃抵抗,把生命交到对方手中 ,随便他怎样处置,这也是避不开时的躲避方法。行使避晦的权谋如果不得要领,情形重的要丧失性命,情形轻的也会损伤身体,所以不能不深入研究避晦的道理。

  自古以来躲避灾害的往往避开尘世,选择出家,如果能彻底断绝自己的嗜好和欲望,佛道两家倒也是另一番乐土。避晦的要诀在于坚定一心,避害一定要避得全面,不要因形势稍微缓和而心喜,也不要因贪小利而妄动,要认定避得深入,避得遥远、坚定,一念这三条规律。  【明-杨慎《韬晦术》】心晦卷七

  心生万物,万物唯心。时世方艰,心焉如晦。

  鼎革之余,天下荒残,如人患羸疾,不堪繁剧,以晦徐徐调养方可。

  至若天下扰攘,局促一隅,举事则力不足,自保则尚有余,以晦为心,静观时变,坐胜之道也。

  夫士莫不以出处为重,详审而后决。出难处易,以处之心居出之地,可变难为易。

  廊庙枢机,自古为四站之地,跻身难,存身尤难。

  惟不以富贵为心者,得长居焉。

  古人云:“我不忧富贵,而忧富贵逼我。”人非恶富贵也,惧富贵之不义也。

  兴利不如除弊,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无事者近乎天道矣。

【译文】

  心产生世上万物,万物的根源在于心。身逢乱世,时事艰危之时,心便也如阴天一样,进入“晦”的状态。每次改朝换代之后,天下荒凉如同废墟,国家就像患有使人变得极为虚弱的重病的人一样,既不能多做事,也不能多运动,只能用“晦”的状态来慢慢调养。

  至于天下大乱之时,自己只占据一角之地,吞并天下力量不足,保全自己倒还有余,就要以晦为心念,静静观察时局的变化,这是坐着就可以取胜的策略。

  士大夫都以是从仕做官还是隐居不出为最重要的事,仔细衡量轻重得失才能做出决定,从政很难,隐居却很容易,如果用隐居的心态来做官,就可以化难为易了。朝廷是执掌机密的显要位置,从古以来就是四面争夺交战的焦点,想到达这位置很难,在这位置上想站稳脚跟更难。       只有那些不把富贵看得很重的人,才能长久保住自己的位置。古人说:“我并不担忧得不到富贵,却担心富贵来逼迫我。”人的本性没有讨厌富贵的,畏惧的只是富贵来的不义。发起一桩有利的事不如除去一桩弊端,多一件事不如少一件事,少事又不如无事。做到使天下无事就接近上天运行的规律了。

  【明-杨慎《韬晦术》】用晦卷八

  制器画谋,资之为用也,苟无用,虽器精谋善何益也。

  沉晦已久,人不我识,虽知己者莫辨其本心。用晦在时,时如驹逝,稍纵即逝之矣。

  欲择时当察其几先,先机而动,先发制人,始可见晦之功。

  惟夫几不易察,幽微常忽,待其壮大可识,机已逝于九天,杳不可寻矣。

  是故用晦在乎择时,择时在乎识几、识几而待,择机而动,其惟智者乎?

【译文】

  制作器械和筹划计谋,都是为了使用的。如果不能使用,即使器械精良计谋完善又有什么意义呢。沉入“晦”的状态过久,大家也都看不清他本来的面目,即便是知己者也很难认清他的心迹。使用晦术重在把握时机,时机如同白驹过隙,稍一疏忽就会失掉。要选择时机应当认清事情的最初微妙的迹象,才能在时机到时动手,先发制人,这样才能显示出韬晦的功效。可叹的是事物的最初状态很难察觉,常因细小微弱而被人忽视,等它逐渐长大到容易识别的时候,机会却飞到九霄云外去了,遥远而不可寻觅。所以用晦的关键在于选择时机,选择时机的关键在于认清事物的萌芽状态,认清这种状态而等耐,把握住成熟的时机而动手,这难道不是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得到的吗?

【韬晦术全文及译文】相关文章:

1.权谋术全文及译文

2.齐民要术全文译文

3.乐经全文及译文

4.反经全文及译文

5.心术全文及译文

6.国语全文及译文

7.花影全文及译文

8.大学全文译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ushiwen/guji/264734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