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舒元舆,婺州东阳人》原文与译文解析(2)

古籍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参考答案

  4.C【解析】“元和中”是表时间的固定词组,其后应断开,故排除AB两项。“倡名”的主语是“吏”,故“吏一倡名”不能断开,故排除D。

  5.D【解析】“晦”指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朔”指阴历每月初一。

  6.D【解析】“皇帝读后被感动得流泪”错。原文“死后,帝观牡丹,凭殿阑诵赋,为泣下”表明,皇帝因怀念舒元舆而泣下。

  7.(1)那些宰相公卿不是贤才就不在选拔之列,但考官却用对待奴仆的方式对待他们,这实在不是用来礼贤下士的方法。

  (“在选”、“诚”、“下贤”各1分,大意2分)

  (2)假如一年中德才兼备的只有几个人,却说一定要录取够二十人,那么被错误选拔的人就超过了一半,说他们合乎标准可以吗?

  (“岁”、“谬进”、“令格”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舒元舆是婺州东阳县人。他出身贫贱,不能与士人并列。他开始学习时,就机敏聪明。后到江夏客居,节度使郗美对他的突出才能感到惊异,多次为他扬名。

  元和年间,他去考进士,看见考官监管苛刻,在尚书省考试时,即使水和木炭、蜡烛和餐具,都是各人自己拿着,官吏点到名字才能进去,用荆棘围住,应试者铺席子坐在屋檐下,于是就上奏说:“从古以来被举荐的人才没有比这更受轻视的,何况宰相公卿都是从这些贡士中选拔出来的,那些宰相公卿不是贤才就不在选拔之列,但考官却用对待奴仆方式对待他们,这实在不是用来礼贤下士的做法。用荆棘遮挡并怀疑他们做弊,也不合选拔忠诚正直人才的办法。写诗作赋是次要的才能,标注经传,又不能看出礼制教化的才能。我担心贤人为逃避羞辱会躲开,不贤的人反被皇上任用了。现在进贡珍珠、宝贝、黄金、美玉,有关部门的官员用棐笥皮币来盛放,怎么这么看轻贤人,而看金玉呢?”他又说:“录取人才不应限制人数,如今考官多时录取三十人,少时只取二十人,假使这一年有一百名可以辅佐皇上的才子,却说按规定只取二十名,能说是求贤吗?假如这一年德才兼备的人才几个,却说一定要录取够二十名,那么被错误选拔的人就超过了一半,说他们合乎标准可以吗?”

  不久他考进士中了优等,被调任为鄠县县尉,有能干的名声。裴度任命他为兴元掌书记,他的文章豪放遒劲,当时人都推崇他。后任监察御史,追究危害深重的坏人从不放过。两次升官后任刑部员外郎。

  他自恃有过人的才华,急于升官。大和五年,他将文章献给皇帝,没有回音,他又上奏表白自己说:“马周、张嘉贞帮人写奏章,被从宾客中提拔起来,终于成了有名的臣子。现我在朝廷任职,自己呈报文章,过了五个月没有一次答复,我自认为才能不比马周、张嘉贞差,但没机会表现,不能显露才华,因此始终没有发挥才干的时候。汉代主父偃、徐乐、严安以老百姓的身份上奏章,早上呈报晚上就受到召见,我呈上的文章有八万字,那文章千锤百炼,用语精炼,谈古论今涉纵横几千年,剖析挑选,凡是可以辅助教化的都没遗漏,我的文章像犀角、象牙那样珍贵,难道是主父偃等人可以比得上的吗?圣明的时代难以遇到,我还是自己爱惜自己的才干吧。”唐文宗看了奏章,赏识他振奋昂扬的精神,拿出来给宰相看,李宗闵认为他轻浮放肆不能任用,于是调他任著作郎,在东都任职。

  舒元舆写了一篇《牡丹赋》,当时人称赞他写得好。他死后,皇帝观看牡丹,靠着宫殿栏杆吟诵这篇赋,为他流下了眼泪。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ushiwen/guji/65991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