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书何易于》原文赏析及译文(3)

古籍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参考答案

  6. B项“夺”意为“强行剥夺”。

  7. B项两个“以为”都是“认为”的意思。A项“不能”今义表示“不能够”;古义则强调“没有能力”。C项“缓急”今义指“缓和与急迫”;文中作偏义复词,单指“急需”的一面。D项“及其”今义相当于“和他们(它们)的”,如《中国古代小说及其发展规律》;文中的“及其”相当于“等到……时候”“当……(情况)发生时”。

  8. C项,都作代词,“这种(情况)”。A项前“而”作转折连词,“然而”“却”;后“而”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而且”。B项前“为”作介词,用于动词前表对象,“替、给”;后“为”作介词,表被动,“被”。D项前“以”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把”;后“以”作动词,“认为”。

  9. ②只是间接表现何易于的行为打动了刺史等人;③是诏书的要求;⑤是考核官吏者的说法:这三句均不合要求。

  10. 对“易于考止中上”明确提出质疑的是益昌县“能言何易于治状者”。而非C项中所说的本文“作者”。

  〔参考译文〕

  何易于曾任益昌县令。刺史崔朴曾经趁着春天的大好时光,带着许多宾客一路唱歌饮酒,从上游乘船东下,直接经过益昌县旁。来到以后,就索寻民夫替船拉纤。何易于便把笏板插在腰带里,拉着船跑上跑下。刺史很吃惊地问他这样做的原因,他说:“现在正是春天,老百姓不是耕田种地就是采桑养蚕,一点时间也不能剥夺。我何易于是您属下的县令,此时没有别的事,可以充任劳役。”刺史和宾客都跳出船,一起骑着马回去了。

  益昌的百姓大都就着山种植茶树,获得的利益归各家私有。恰逢主管盐铁的官奏请朝廷加强专卖制度管理,诏书下达各地,不得替百姓隐瞒应交的税。何易于看过诏书后说:“益昌这个地方不对种茶征税,百姓尚且活不下去,何况加重赋税来祸害人民呢?”命令县吏把茶树铲去。县吏争执道:“如果把茶树铲去,犯的罪就更大了。我当县吏的这样做不过一死罢了,您岂能逃脱被放逐到荒远海边的罪呢?”何易于说:“我怎么能因为爱惜自己一个人而损害全县的人民呢?我也不会让罪名牵连到你们。”他就自己纵火把茶树烧掉了。观察使听说了这种情况,认为何易于不顾自己为民众着想,终于没有弹劾他。

  县里有的人死后,由于儿子幼小家业破败,而没有能力凑齐丧葬费用的,何易于总是拿出自己的俸钱,派县吏代为操办。百姓交纳规定的赋税时,碰到垂着白发曲背拄着拐杖的老年人,何易于一定请他坐下,让他们吃东西,询问政事方面的得失。公庭上有打官司的百姓,何易于总是亲自同他们谈话,为他们指明谁是谁非。罪小的,给予劝导;罪大的,给予杖责。全都马上将他们打发回去,不把他们交给下面的官吏处理。治理益昌三年,监狱里没有被拘囚的百姓,人民不知道有劳役之苦。(何易于)改任绵州罗江县令,政绩同在益昌时一样。

  会昌五年,我路过益昌,县民中有的人能讲述何易于治政的情况,并且说:“天子设立上下考制度来勉励官吏,然而何易于的考绩仅仅列在中等里的上等,这是什么缘故?”我问他:“何易于催纳赋税做得怎么样?”答道: “向上级请求放宽交纳赋税的期限,不愿意过急地逼迫百姓,让百姓低价缴出粮食和丝绸。”问:“催服劳役做得怎么样?”答道:“国家财政部门所拨经费不足,就拿出自己的俸钱,希望宽待贫穷的百姓。”问:“给路过的权贵馈赠礼物做得怎么样?”答道:“除了传符之外,什么也不给。”问:“捕捉寇盗做得怎么样?”答道:“益昌没有寇盗。”我告诉他说:“我在长安,每年都听说给事中考核官吏(经常)就说:”某人治理某县,得到“上下”的考绩,根据这个考绩,授予某官。”试问这个人的政绩,就说:”某人能催纳赋税,在期限之前就完成了;某人能催服劳役,为国家节省了财政费用;某人在权贵经常路过的地方当官,能谋求来往的达官贵人为他说好话;某人能捕捉若干寇盗。”县令就是这样得到”上下”的考绩的。”益昌县的百姓听完后,话也不答,笑着走开了。

  我认为现今处于领导地位的人,都知道访求人才是急迫的事。直到急需补充官吏时,就说:“我发愁的是没有合适的人才来共同为朝廷办事。”受命推举贤才时,就说:“我发愁的是没有办法来应付皇帝的诏命。”到时候有了这样的人才,赏识他的是谁呢?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ushiwen/guji/71655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