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基于“文白之争”的文言文教学的价值重构(2)

文言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三、寻求平衡:文言文教学的价值重构

  从“文白之争”的历史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到,文白之间的每一次论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言文的教学。讨论主要集中在“要不要学?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等几个问题上。其中“为什么学?”即文言文的教学价值观决定着学习的内容和教学的方法。随着每次争论的推进,文言文的教学价值观也几经改变。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三方面:一是工具功能——实用价值;二是认识功能——文化价值;三是陶冶功能——教育价值。“工具论”一说已经受到了普遍的质疑和批判,这里我们不再赘述。至于后两种其实概括了文言所承载的两方面的内容:文化的、思想的,也就是文言文教学所要继承的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表面上似乎看到了文言的超功利性价值,光大了文言文教学的人文性价值。从理论上,我想这两种观点会得到普遍认同。但从实践中看,有一个问题必须得到很好的回答,才能让教师和学生饶有兴味地去教和学文言文,否则,就很难改变当前文言文教学味同嚼蜡的现状。问题就是:如果文言文教学是为了让学生继承文化遗产,为什么不把文言文变成白话文去教学生?把文言文变成白话文,这样继承文化遗产不就更直接更方便了吗?何必用文言徒增阅读的障碍?如作肯定回答,其结果便是取消文言文教学。这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状况。如作否定回答,文言文不可以变成白话文来教学生,那又为什么不能呢?较好的回答可能是:文言文若变成白话文,那文言文所具有的特质就会丢失殆尽。倘若我们继续追问:那么文言文不同于白话的特质是什么呢?恐怕不是看其所载的是什么“道”吧?看来,我们必须给文言文教学一个本体性的定位。

  前面我们谈到,文言文最大的、最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便是文言这种语言形式本身。张中行也指出:“文言和白话,实物是古已有之,名称却是近几十年才流行的。两个名称相互依存,互为对立面:因为提倡照口语写,所以以传统为对立面,并称作文言;因为一贯用脱离口语的书面语写,所以以革新为对立面,并称作白话。”这表明,文言通过汉字的识别来生成意义,并由此呈现汉语形象的审美特色;白话文则立足于一种汉语的口语化诉求,注重流畅通俗的功能。文言与白话,各具其美,不可偏废。美国著名美学家爱德华·希洛说过“年代久远,常常使寻常的事也具有一种美”,何况文言,这永存于“时间隧道”的文学瑰宝。文言与白话在今天依旧有不同的审美价值,分别构成汉语形象审美的重要资源。过去,语言本体性的审美功能往往被我们忽视了,而其社会政治教化的整合作用则被强调和突出,在如何对待“文言文教学”的问题上也偏离了方向。我们应该回归原点,给文言文教学的价值一个本体性的定位。我们认为,文言文教学的价值也在于文言这种语言形式本身,通过文言文的教学,感受文言这种语言的美学价值,实现民族语言的优化。

  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文教学一样,同样肩负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任务。要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本身,而不是翻译之后的白话,否则就是本末倒置。关注文言这种语言所承载内容的文言文教学,其出发点还是把文言看成是死的语言,是语言的标本,割断了语言发展的历史,无视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反映在教学方法上就是“串讲法”,翻译自然成了第一要务。朱光潜在《诗论》中举过一个例子:把《诗经》中的四句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译成白话,则为:“从前我走的时候,杨柳还在春风中摇曳,现在我回来,天已经在下大雪了。”如果文言文都作这样的翻译,“则情致不知去向了”。把文字当成一种需要跨越的障碍,去关注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微言大义的教学,是对文意和语言效果的削弱甚至破坏。在学生眼里,文言文“面目可憎”,只能让学生“望而生畏”,而希望达到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目的也不可能实现。当然,强调文言文教学在于优化民族语言,并不是说文言文教学不要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恰恰相反,我们是要熏陶得更切实,更有效果。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是一张纸的正反两面,不可分割。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只有同时依附于学生的心理结构,文言文所传达的文化内涵、精神境界才能被学生认同。

  为实现民族语言优化的文言文教学,关注文言文本身的美学意蕴,“得意而不忘言”,并且在得意和得言之间,得言是第一位的。如何得言呢?现今的文言文教学,一是串讲法;二是鉴赏法。两种教法,都没抓住根本。叶圣陶先生在总结传统语文教学经验时,特别肯定传统语文教学中重视教学生读,教学生反复读,教学生广泛读的做法。可见,“读”乃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文言文教学不但要抓住“读”这个根本,还要采用恰当的读的方法。清代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揭示的“因声求气”说值得我们借鉴。“声”,指读者的有声接受;“气”,则指作者的旨趣和作品的神韵。“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是文章的外在形式,亦即朗读的节奏、音调,它是依附于“气”这个内容而存在的,故而“因声”则可“求气”。就是说,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潜心涵泳,认知文字,感受音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体味作品的语言艺术,通达作品的奥妙之处,化古人的神气为自己的神气。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也是人一生中学习语言、积淀语感的最佳时期。我们要给他们提供一切优秀、典范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去读,读出美丽,读出感动,从语言出形象,从语言生智慧,从语言达人性。浪花会淘尽英雄,时代会淘洗文字。真正的英雄至今仍向世人说话,而千古佳作会在历史中继续发光。让政策的归政策,文学的归文学,让文学(不管是白话的,还是文言的)充分发挥其美感,来陶冶一个人身而为人的本性,擦拭人心的灵明之镜。

【基于“文白之争”的文言文教学的价值重构】相关文章:

1.文言文教学的价值

2.语文白鹅教学设计

3.课文白鹅教学教案

4.课文白公鹅教学设计

5.基于EVA的价值创造研究论文

6.语文白鹅教学反思范文

7.课文白杨树教学课件

8.课文白杨教案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ushiwen/wenyanwen/262317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