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文言文基础知识之常见虚词解析及练习(2)

文言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8、因

  词

  词类

  用法

  意义

  例句(出处)

  因

  介词

  表动作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等

  因为、由于

  振声激荡,伺者因此觉知(《张衡传》)

  趁着、凭借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座(《鸿门宴》)

  经过、通过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副词

  表承接

  于是、便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9、于

  词

  词类

  用法

  意义

  例句(出处)

  于

  介词

  表时间

  到

  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表地点

  在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表处所

  从,自

  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赤壁之战》)

  表对象

  向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表范围

  在方面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表原因

  由于、因为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

  表比较

  比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表被动

  被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10、之

  词

  词类

  用法

  意义

  例句(出处)

  之

  代词

  第三人称

  代人:他

  作《师说》以遗之(《师说》)

  代事:它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代物:它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

  第一人称

  代人:我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第二人称

  代人:你

  公孙鞅曰: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商君书》)

  近指、远指

  这、那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结构助词

  用在定语后面

  的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译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宾语前置标志

  不译

  宋何罪之有(《公输》)

  补足音节

  不译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11.【且】

  词

  词类

  用法

  意义

  例句(出处)

  且

  连词

  递进关系

  而且,并且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况且,再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递进关系

  代人:我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让步关系

  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并列关系

  又,又又,一面,一面

  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副词

  将,将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12.【若】

  词

  词类

  用法

  意义

  例句(出处)

  若

  动词

  像,好像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代词

  表对称

  你,你们,你的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表近指

  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连词

  表假设

  如果,假如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表选择

  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13.【与】

  词

  词类

  用法

  意义

  例句(出处)

  与

  介词

  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连词

  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词

  动词

  给与,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何

  结交,亲附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对付

  庞暖易与耳

  参加

  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14.【则】

  词

  词类

  用法

  意义

  例句(出处)

  则

  连词

  表承接关系

  就,便,原来是,已经是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表示条件、假设关系

  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表示并列关系

  就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

  表示选择关系

  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肴之战》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ushiwen/wenyanwen/292325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