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文言文基础知识之常见虚词解析及练习(3)

文言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15.【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16.【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来源:Zxxk.Com]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17.【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18.【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巩固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①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⑨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⑩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与赵()

  答案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修饰③连词,表转折④连词,表修饰⑤连词,表并列⑥连词,表转折⑦连词,表承接⑧连词,表递进⑨代词,你(的)⑩连词,表假设

  2.下列句中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两项是()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G.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H.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J.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答案AJ(副词,可译为怎么或为什么)

  3.对下列各句中其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④则或咎其欲出者

  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

  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

  答案A(①⑧代词,他们;②⑤代词,其中)

  4.下列句中若字的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②视之,形若土狗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④天若有情天亦老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⑥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⑦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⑧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A.①②/③⑤/⑥⑦⑧/④B.①②⑥/③④/⑤⑦⑧

  C.①②⑥/③④/⑤⑧/⑦D.①②⑥/③④⑦/⑤⑧

  答案C(①②⑥动词,如同,好象;③④连词,假如;⑤⑧代词,你;⑦动词,及、比得上)

  5.下列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来源:Z.xx.k.Com]

  答案AE(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6.下列句子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答案AD(副词,才)

  7.下列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B.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C.吾攻赵,旦暮且下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E.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F.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答案CEF(副词,将要)

  8.下列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B.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C.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D.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答案BD(助词所和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

  9.下列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不足为外人道也D.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E.为赋新词强说愁F.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G.不者,若属且皆为所虏

  答案ABF(判断动词,是)

  10.下列句子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B.不如因而厚遇之

  C.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

  E.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F.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答案ACE(承接连词,于是,就)

  11.下列句子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E.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F.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G.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H.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答案AC(介词,被)

  12.下列句子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去时里正与裹头。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与赢而不助五国也D.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E.微斯人,吾谁与归F.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G.若雍其口,其与能几何

  答案DF(语助词,同欤)

  13.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赵亦盛设兵以待秦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G.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答案BG(介词,用、把)

  14.下列句子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命蟹壳青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B.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答案B(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5.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意义和用法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③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⑤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⑥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⑦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⑧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⑨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⑩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文言文基础知识之常见虚词解析及练习】相关文章:

1.常见文言文虚词

2.常见文言文虚词于

3.文言虚词“之”的常见用法

4.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解析

5.文言文虚词“之”的常见用法归纳

6.高中常见文言文虚词

7.常见的文言文虚词

8.高中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ushiwen/wenyanwen/292325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