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定语后置的文言文句型分析

文言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定语后置的文言文句型分析

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称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一般以“……者”为标志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石之铿然有声者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1.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2.用之.“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的形式。如:“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钴姆潭西小丘记》)

  3.用“者”又用“之”。“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

  状语后置,是指文言文中处于谓语后面作补语的部分,在理解和翻译这类句子时要以状语来看待。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文言文句式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判断句可以分为有标记的判断句和无标记的判断句这么两大类。

  (一)有标记的判断句

  有标记的判断句又有几种情况。

  1、有动词做判断词的判断句

  在古代,在一般情况下,"是"是代词"这",不表示判断。但是,"是"也偶尔相当于现在的"是",成了判断句的标记。如:

  (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几时有》)

  (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

  在更多的情况下,"为"是判断动词。如:

  (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信陵君》)

  (5)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赤壁》)

  (6)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沈括《活板》)

  (7)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

  当时"为"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是"。

  2、用"者、也"做标记的判断句

  用"者、也"做标记的判断句,按理说,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有"者"也有"也"。如:

  (1)蔺相如者,赵人也。(《廉颇》)

  (2)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

  (3)zheye"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这一类句子,都是"者"表示提顿,最后用"也"加强判断的语气。有"者"也有"也"的判断句是比较多的。

  一种是有"者"没有"也"。这样的判断句很少。如:

  (5)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褒禅》)

  (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7)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

  还有一种判断句,只有"也"而没有"者"。如:

  (8)我,子瑜友也。(《赤壁》)

  (9)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

  (10)曹公,豺虎也。(《赤壁》)

  (11)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

  这样的判断句,靠"也"表达判断的语气。

  (二)没有标记的判断句

  这样的判断句是极少的。

  (1)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

  (2)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屈原》)

  这就是把主语和谓语放在一起,靠意思组合成判断句。

二、被动句

  在文言文当中,使用"被"表示被动的句子不少。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

  很显然,这样的被动句,跟现在的被动句差不多。

  (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

  (5)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

  这是使用"见"做标记的'被动句,是现代汉语当中没有的。

  (6)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

  (7)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2文言文句式[高考复习]高二四热身

  (8)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

  这是使用"为"做标记的被动句,现代汉语当中有时候也用。不过,文言文主要使用"于"做被动句的标记。

  (9)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

  (10)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

  (1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

  有时候,这个"于"也能省略掉。如:

  (1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

  "逼兵势"是"逼于兵势"。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ushiwen/wenyanwen/313962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