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桃花源记》文言文教学设计(2)

文言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五、诵读训练(锻炼朗读能力,加深课文理解。)

  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1、字音要读准。如便要还家中要读邀,不读耀;骥读记,不读义;此中人语云中语旧读玉,现不作要求。

  2、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①问今是问世,②乃不知有汉、

  3、无论魏晋,加着重号的调应重读,语调稍慢;第①句读得略平缓、②③句读得有起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

  读出感情意味。

  ⑴ 学生齐读课文。

  ⑵ 学生自己朗读。教师点评,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⑶ 自由朗读,鼓励学生力争有所提高进步。

  ⑷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背出第一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恰然自乐 世外桃源 无人问津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2、学生口头解释所查成语的意思。

二、结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发现桃花源(第1段);进访桃花源(第2、3段):寻找桃花源(第4、5段)。

  2、齐读第1段,思考: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送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3、请一位同学们朗读第2段,思考: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致?

  进入桃花源不容易:林尽->一山->小口->入->极狭->复行,这表明桃花源的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

  渔人见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见到的人悉如外人恰然自乐,说明桃花源环境幽清,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齐,音律和谐,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

  4、请一位同学朗读第3段,思考:

  ⑴ 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⑵ 皆叹惋说明了什么?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5、默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

  ⑴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桃花源,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⑵ 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ushiwen/wenyanwen/49887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