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六国论名师教案

教案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六国论》是苏洵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分享了《六国论》的教案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作者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

  2.掌握率、厥、弥、判、速、洎、殆等字的意义。

  3.品味文中的句子。

  4.能结合现实对国家大事进行评论。

教学重点:熟悉全文并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文中词类活用现象。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简介相关知识,熟读课文,翻译课文第一段。

一、导入新课: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篇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苏洵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眉州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祐五年,授职秘书省校书朗,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参与修纂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为文,学《孟子》、《荀子》、贾谊、司马迁诸家,尤以《战国策》为主要楷模。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长“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来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并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著有《嘉祐集》十五卷。《六国论》是《权书》十篇的第八篇,原题为《六国》,课文从通行选本标题为《六国论》。

  2.背景材料: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来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已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归中央。为了防范武将军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实行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3.解题:

  “六国论”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上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者播放录音,学生对照书本划出自己仍不会的地方。

  2.学生自由阅读,力求不犯错误并试着理解读出感情。

  3.学生试读,师生共同订正错误。

四、翻译课文

  1.学生试译第一段:

  2.提名翻译重点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继续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一、文言知识点:

  1.一词多义

  非兵不利(兵器,武器,名词)斯用兵之效也(战争,名词)而秦兵又至矣(军队,名词)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形容词)

  故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所以,因此,连词)此言得之(对,说得对,动词)

  得诚不得已(能够,动词)较秦之所得(得到、获得,动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丢失,动词)

  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暴秦之欲无厌(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

  暴暴霜露(暴露,动词,读pù)终继五国迁灭(终于,副词)

  终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前“为”意为“治理”,动词;后“为”是“被”,介词)

  为以荆卿为计(作为,动词)邯郸为郡(成为,动词)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起初,副词)

  始始速祸焉(才,副词)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如果,连词)

  向并力西向(对着,这里有“对付”的意思,动词)

  2.古今异义

  率赂秦耶(古义:一概,全都。今义:率领;不慎重)

  至于颠覆(古义:终究,到……结局,今义:表示另提一事,连词)

  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情况。今义:实在的,事实上)

  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表示又一次)

  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理解事物的能力)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3.词类活用

  李牧连却之(却: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始速祸焉(速:形容词用作动词,招致)

  早割月削(日,月;时间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礼遇)

  4.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②被动句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洎牧以谗诛。

  ③倒装句赵尝五战于秦。(介词结构后置)

  5.通假字:厌、当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jiaoan/222156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