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伤仲永课件文字版

教案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伤仲永课件文字版1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之”“于”“隶”“宾客”“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炼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过程和方法目标

  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讨论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步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分组讨论)

  二、熟读全文,参照课后练习中的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二、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三、小结

  四、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

  伤仲永课件文字版2

  [教学建议]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3.虽然本课没有要求背诵,但仍要重视诵读。课文一定要熟读,最好能背下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王安石的人才观。

  4.生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5.要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6.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7.理解本文中方仲永五岁能诗,但到二十岁却“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

  教学方法

  1.讨论法。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通过生生互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大胆发表意见,倾听他人看法,学会思考,学会倾听,学会与人交流。

  2.竞赛法。适合年龄特点,在竞赛中激发他们的赶超意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国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

  二、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加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政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

  (二)、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章

  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隶(lì)  扳(pān)  谒(yè)

  泯(mǐn)  称(chèn)  卒(zú)

  请一名学生认读并领读。

  2.复读课文,读清句字。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余闻之也/久。

  3.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第一轮: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第二轮:认读课文

  幻灯显示: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种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求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未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这是一段尚未标点的文章,由学生在规定时间认读。

  4.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

  教师设计相关题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

  明确:(1)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写仲永少年时天资聪明,以“闻”的形式;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闻”和“见”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言。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详略处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体现“伤”的含义。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从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三)学生齐读课文两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并背诵。

  3、课外收集被人誉称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们的成长奥妙。

  第二课时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jiaoan/227428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