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中亚地理课件

教案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中亚地理课件有哪些?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吧?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中亚地理课件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中亚地理课件

  一、课程特点:区域性和综合性

  1、区域:具有一定水平边界的地区。

  2、自然环境:地球表层的构成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它具有演变着的内部形态与结构,具有三个特点:第一,表现为某种景观;第二,具有地域分异性;第三,具有系统性。我们通常从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或生物角度描述自然环境的特征。

  3、综合性:即自然要素的内在联系及综合效应。各自然要素之间通过能量、物质、信息的流动和交换(自然地理过程)把自然界联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4、地理学的发展阶段:可分为三个阶段,古代地理学是农业社会的产物;近代地理学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而现代地理学则是新的科学技术社会(即信息社会)的产物。

  二、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

  1、中国区域内人地关系研究。

  2、以中国自然结构为基础,开展经济和社会文化结构的综合研究。

  (二)现代地理系统理论对自然地理学的推动作用

  1、使传统的研究自然地理现象简单的因果关系进入到复杂的地理系统结构。

  2、从原来研究静态要素的相互关系进入到分析动态结构。

  3、研究手段从传统的定性描述进入到定量的模式建立。

  (三)研究内容

  1.研究中国区域中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整体关系;

  2.研究区域中各组成要素的空间结构关系;

  3.研究这个区域中能量与物质转换的形式和动态过程;

  4.建立相应的结构模式来预测区域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

  三、教学目的

  四、教材介绍和要求

  第一章区位和疆界

  第一节地理位置和疆域

  一、地理位置

  (一)经纬度位置

  1、纬度位置及地理意义

  最北端:漠河附近黑龙江江心,北纬53°31′;

  最南端: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北纬3°51′。

  (一个地区的纬度位置决定了该地区的太阳高度较大小和昼夜长短——太阳辐射热量的多少,太阳辐射热量是地表进行的一切地理过程的最基本的动力。)

  (1)形成不同温度带:从南到北,热量差异得到充分反映,形成不同的温度带,造成植被、土壤的纬向地带性分布。

  (2)冬季南热北寒,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2、经度位置

  最西端:东经73°22′,新疆乌恰县西侧的帕米尔高原东部;

  最东端:东经135°03′,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处的耶字界碑东南。东西时差在4小时以上。

  (二)海陆位置

  1、海陆位置:欧亚大陆东南部,太平洋西岸。

  2、地理意义

  (1)季风气候显著:由于海陆这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下垫面的尖锐对比,使得东亚近地面大气环流的行星风系被破坏,产生了全球最典型、规模最大的季风环流;使得我国中低纬度地区才没有出现像世界同纬度地区那样常年在副高控制下的沙漠,而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2)干湿度带性差异显著:从东到西、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差异得到充分反映,形成了不同的干湿地区;由东部海洋性湿润气候至西部大陆性干旱气候间的水平变化,使得自然景观的经度方向的干湿度带性差异颇为显著。

  (3)大陆性气候有所表现:我国大陆东岸的地理位置,使得我国大部分地区受海洋影响微弱,大陆性气候强;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夏温偏高,冬温偏低。

  二、疆域

  (一)陆地面积:960×104km2

  (二)疆界:陆地疆界约22230km,与我国接壤的邻国有15个,自东北起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

  (三)海区

  第二节土地资源

  一、土地与土地资源

  (一)概念:土地是地球陆地表层,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以及人类历史创造物相互作用的自然综合体。

  (二)土地资源属性

  1、具有自然生产能力

  2、稳定性和可更新性

  3、空间分布的地域性和面积的局限性

  4、时间的变化性

  5、特殊的生产资料

  6、自然与经济的统一性

  7、承载能力

  二、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一)土地辽阔,类型多样。由于土地的水热条件组合的差异和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悠久的农业历史,多样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了我国极其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

  (二)山地多,平地少。山地、丘陵面积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2/3,平地占1/3。

  三、土地资源结构:数量与质量评价

  (一)耕地资源

  1、耕地数量:大陆目前实有耕地面积在1.33×108hm2左右。在耕地中,水田占23.7%,水浇地占17.2%,雨养旱地约占59%。

  2、耕地质量:无限制、质量好的一等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41.33%;有一定限制,质量中等的二等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34.55%;有较大限制,质量差的三等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20.47%。不宜农业耕种的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3.65%。

  3、耕地限制类型:受各种因素限制的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59.6%,受侵蚀、坡度、洪涝、盐碱、土质过粘、过砂的限制,还有水分限制与温度限制。

  (二)后备耕地资源

  总特点是数量少、质量差,分布上西北部多于东南部。

  1、后备耕地资源的数量与分布:主要分布在北纬35°以北,以东北地区、内蒙古、西北最为集中。后备耕地资源多为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热量条件相对不很丰富的一年一熟地区和干旱、半干旱地区。

  2、后备耕地资源的质量:大部分土地质量较差。

  (三)林地资源

  特点是相对数量不大,覆盖率低,分布不均,后备资源丰富,潜力大。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jiaoan/247520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