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阿西莫夫短文》的优秀教案设计

教案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 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⑶ 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

  2、能力目标:

  ⑴ 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⑵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⑶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3、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教学重点】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

  2、涵泳品味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看问题,获得新知、真知。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身体表面覆盖着有鳞片的皮肤。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等等。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成为了整个地球的主宰。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迭纪,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惧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生物,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

  6500万年前,白垩纪的一个早晨,草食性恐龙正在吃着美味的早餐,轰的一声巨响, 一场天翻地覆的大爆炸发生了,从此恐龙便慢慢地减少,直至最后灭绝。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阿西莫夫笔下的科普世界去寻求答案吧。

  设计(二):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1、辨音:

  遗骸 褶皱 劫难 追溯

  2、释义:

  遗骸 褶皱 劫难

  致密 追溯 天衣无缝

  选四名同学回答,

  明确:

  ⑴ hái zhě nàn sù

  ⑵ 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2、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学生谈自己阅读的初步印象。

  明确: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两文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三、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多媒体显示:

  教师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填写上表。

  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教师巡视各 组,掌握讨论情况,随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然后选交流成功的两个小组介绍阅读成果。

  明确:

  1、《恐龙无处不在》,说明对象为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或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角度为: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文章的思路简述如下:

  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这两句话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第二部分为2~7段,介绍恐龙无处不在是大陆在漂移。2、3段介绍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4、5段写这一发现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作者没有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6、7段作者思有所获,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第三部分为8~12段,简明介绍板块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第四部分为13~15段,再次聚焦南极恐龙和其他生物,确证这一推断的正确性。总之,全文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推进,表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

  2、《被压扁的沙子》,说明对象为恐龙的灭绝,说明角度为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文章的写作思路如下:

  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为2~6段,探讨恐龙大灭绝,介绍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为7~11段,解释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为排除火山说提供科学依据。第四部分为12~17段,依据科学理论,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运动,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教师总结:两文都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作者道好称奇,科学需要激情,需要创新!

  四、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多媒体显示: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明确:这些句子都被作者安排在括号里。

  教师点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学生明确:

  1、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起是指哪些动物。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同属两栖动物。

  2、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

  3、这一句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4、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5、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教师总结:这些补充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严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同学们应在今后的说明文写作中学习借鉴。

  五、联系实际,延伸拓展

  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请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多侧面、重联系、重沟通,力求观石击千浪而举一反三。

  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谈谈感悟或体会。

  生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生2:生物学家密卡尔逊调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他指出美国东海岸有一种正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但他无法回答这是为什么。他的论文引起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横渡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正好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与海洋的起源》一书。

  生3:有人把人类社会的发展概括为两个苹果理论。一个苹果是砸向牛顿的那一个,它促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带来了科学的飞速发展。另一个苹果是亚当夏娃偷吃的那一个,它带来了人类社会的文明。

  生4: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蒸汽机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甚至仿造人体视网模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可以带来视力的恢复

  六、布置作业

  1、课余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询有关板块构造恐龙灭绝的资料介绍,进一步了解这一方面的科学知识和科研动态。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变色龙为什么能变色

  人们常常用变色龙来形容那些见风使舵,反复无常,媚上欺下的人。可是,真正的变色龙,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恐怕都没有见到过。这不单是因为变色龙大多数生活在马达加斯加和非洲其他一些地方,而且,即使有一条变色龙就在你眼前不远,你也许还发现不了它哩!

  变色龙,顾名思义,它能变色,是爬行类动物蜥蜴的一种,俗称避役,属无毒动物。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变色龙的体色是怎样变化的呢?在绿草丛里,它的体色呈绿色;在红花丛里,转眼之间,它的体色又变成了红色;在黄泥土中,一眨眼工夫,它的体色又变成了黄色

  很多人都好奇变色龙为什么要变色?原来,变色龙的体色随栖息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是要靠身上的颜色变化来保护自己,防御外来侵害。它具有这种保护色,表明变色龙具有适应环境的自然保护功能。

  那么变色龙为什么能改变体色呢?

  经科学家仔细观察,发现在变色龙的表皮上有一个变幻无穷的色彩仓库。在这仓库里,储藏着绿、红、蓝、紫、黄、黑等奇形怪状的色素细胞,这些色素细胞的周围有放射状的肌纤维丝,可以使色素细胞伸缩自如。一旦周围的光线、湿度和温度发生了变化,或者让变色龙受到化学药品的刺激,有的色素细胞便增大了,而其他一些色素细胞就相应缩小,于是,变色龙通过神经调节,像魔术一样,随心所欲地变换着身体上的颜色。

  变色龙的这些变色本领,在工业生产上是很有启示意义的。现在,人们已经用某些特制的颜料做成变色漆,这种漆对温度的高低变化十分敏感,一旦温度变化,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就会改变颜色。将这种变色漆刷在容易发热的机器设备上,就可以用颜色及时发出警报,提醒人们立即采取措施,以免因温度过高而损坏机器设备。

  在生物变色的启示下,人们开始研制人造变色物质。例如我国生产了一种测温笔,它的彩色笔芯在不同温度下会改变颜色,测温笔上附有某种颜色的标志纸。将测温笔在受热物体的表面上划一笔痕,两秒钟后,根据颜色的变化,查对标志纸的颜色,就可测知物体的温度了。

  如今,科学家仍在研究变色龙表皮中的色素细胞,以期发现更多能变色的有机色素。看来,这里面还奥妙无穷呢!

  1、变色龙变色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2、促使变色龙变色的外部条件有( )和( )

  ⑴ 神经调节

  ⑵ 光线、湿度和温度发生变化

  ⑶ 色素细胞周围有放射状的肌纤维丝

  ⑷ 表皮上有奇形怪状的色素细胞

  ⑸ 受到化学药品的刺激

  3、在变色龙变色本领的启示下,还可以设计出什么东西?请你写出它的名字,它是怎样变色的,有什么用途。(不超过60字)

  〖参考答案

  1、是要靠身上的颜色变化来保护自己防御外来侵害。

  2、⑵ ⑸

  3、写出名称、如何变色、用途三个要点即可。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jiaoan/272988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