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

教案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

  《荷塘月色》是中国著名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描写清华荷塘月色之美,抒发沉郁的心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朱自清《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

  教学重点

  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通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的高洁品格!

  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 一切景语皆情语 ,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

二、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

  1、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

  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以前我们学过他哪些文章?(要求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 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初中我们学过他的《背影》、《春》。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的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情文并茂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

  2、关于《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现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为读者所喜爱,尤其是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以后,更为人所瞩目。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 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那么在《荷塘月色》里的朱自清是怎样的人,他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这篇文章的呢?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的是这篇课文的朗读带。

三、播放朗读录音,入境,欣赏美感,体味感情。同时布置问题让学生思考

  同学们可以暂时放下手头的一切闭上眼睛去欣赏一下这篇优美的散文,体味一下作者的感情,并且考虑以下问题

  问题:

  ⑴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依据是什么?

  ⑵在各部分中划出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播放录音的同时在黑板上板书重、难点字词,录音完后引导同学一起解决。

四、整体把握课文;理清作者的行踪和思绪,揣摩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1、让学生讨论并完成第一个问题,教师总结

  刚才大家带着我的问题一起欣赏完了本篇课文的优美富有感情的朗读带,感觉怎么样?是不是感情充沛,语言优美啊?听完了录音后,我们开始进入文章的学习。首先,请同学们思考朗读前布置的第一个问题(问题略)

  让学生讨论交流并找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教师总结

  明确:作者的路线可总结为:出家门 走小路 观荷塘 观四周 回家门

  (1段) (2~3段) (4~6段) (7~10段)

  注:指导学生认识观荷塘为两个部分组成,但习惯上将其归为一部分即第四至第六段;同时认识作者的路线图为圆形。

  2、让学生讨论并完成第二个问题,教师总结

  同学们都知道在一般的写景抒情散文中写景大都是为了抒情,作者往往表达思想感情不采用直白浅露的方式,说什么 我的感觉怎么样啦 我的心情怎么样啦 而总是借助于形象,或借景抒情,或咏物抒情,或缘事抒情等等,这些文章中情感是文章的内质和灵魂。境是情境,物是情物,景是情景,事是情事,一切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打上了情感的烙印,作品以此而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学习这样的文章其实重点还要是放在分析作者的情感上。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我们的任务也不能脱离这个重点,接下来我们就来挖掘文字背后隐藏的作者的情感。

  在听朗读之前我给大家布置的第二个问题,我想大家应该已经思考了,现在我们来结合我们刚才划分的层次讨论一下:

  ⑴ 学生集体讨论交流,并找个别学生回答

  ①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③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⑤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⑥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⑵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补充讲解

  讲解:

  ①句放在了本文的开头十分的惹眼,直抒了作者的胸臆,这句被称为本文的 文眼 。那么什么是 文眼 呢?一句话简单地说 文眼 就是主题思想的聚焦点。一篇文章的 文眼 有时候是一篇文章的题目,有时在一篇文章的开头或结尾等等,这篇文章就是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奠定了本文的感情基调--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 颇不宁静 是关键词, 颇 字表明程度之深。作者不宁静的心绪是笼罩全篇的。那么作者为什么 不宁静 呢?这就要结合当时作者的社会背景来解释了: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jiaoan/293552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