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堂教案

教案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堂教案

授课时间

目标:

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3.比较法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资料助读:

  1、《(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 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2、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来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并借此游说齐、梁等国,曾一度为齐国客卿。当时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国强兵为能,因此视其主张为迂阔,远离实际,不予采纳,因此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成就。他退而讲学、著述,他的学生们记他的言行,成为《孟子》七篇。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 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富有鼓动性,其文章语言流畅,笔锋犀利,论辩深刻。 《孟子》分为七篇,每篇又分上下两部分。各篇分若干章,以首章中标于篇首的开头数字为题,标题只起区别作用,并不概括全篇内容,这与《论语》类似。全书共261章。它是先秦诸子中文学性较高的著作。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2.学生齐读课文,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注意步骤)

  1.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积累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通“ ”,义: )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 郭: )

  委而去之(去: )

  亲戚畔之(亲戚: )

  池非不深也(池: )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三里之城( ) 地利不如人和(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以天下之所顺( )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兵革非不坚利也( )(4)注意下列加点词: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 )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五、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 。

  文章开篇提出 ,指出 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 与 、 与 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 , ”的结论,阐明了“ ”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 ”与“ ”进行对比,自然导出“ , ”。

  2.学生依据提示,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练习册。

  《孟子》两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示范朗读,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大声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jiaoan/315208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